10岁的时候读红楼梦和20岁的时候读红楼梦有什么区别?最直观的感受可能是10岁的我只知道这是四大名著,为了读而读;而20岁的我因为再次起了兴致,又翻开来,看到了里面的人情世故,蝇营狗苟。也许30岁的时候再读,就会厌弃那个病怏怏的林妹妹,反而羡慕那个圆润融通的薛姐姐。
但是10岁的我不会认为自己没读红楼梦,20岁的自己也会为自己看到了里面的世态炎凉而感慨自己的理解又上了一层楼,但是我们到底读懂没有?尚无定论。
那么检验理解最佳方式是什么?在《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中,阿伦斯先生给了我们解答——写作就是检验我们是否理解所读内容的最简单方法。
”在阅读时随时记录,不仅能更好地感知到自己的理解能力,还能提高自己清晰简明地表达地能力——这反过来又能帮助我们更快地抓住想法。“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换个场景就很好理解了。练习过口译和演讲的人都知道,我们有一项训练叫做复述训练。这项训练的核心就是将原文内容用自己的理解再重复一遍。其实这就是一种口头上的写作。而我们在阅读时的笔记,落实到文字上就更能反应出我们的理解程度和逻辑脉络了。
值得注意的是——笔记要简洁。
本就是为了方便理解的笔记,不应写得过于繁琐,越繁琐的东西,大脑理解起来就越费力,这样会迷失我们笔记的初衷。
写作是积累的转化
实际上,没有人是从零开始写作的。大家或多或少的都是有了一定的积累素材和灵感之后才开始写作动笔的。当我们提笔写作前,要做的不是头脑风暴,而是把我们先前积累起来的素材卡片拿出来看一看,缕一缕。通过灵感的再次碰撞,找到新的火花。每当这时,我总是会得到多个主题,写作也变得轻松起来。
在《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中,作者不光给我们分享了笔记的种类,也分享给我们该如何做笔记。阅读在这里也不止是一种机械的看一看,画一画,而是用心的阅读和理解。”阅读时手里要有一支笔“。
为什么要拿一支笔?
这是为了理解你所读到的东西,要想把读到的东西融入到自己的思维系统之中,就得先下笔进行理解分析。具体过程犹如电报的输入——解码——转码——输出,这样一个完整的循环。经过这样的深度思考而做出来的笔记才能成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系统。
如同书中所说的那样”这包含了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一方面,你脑海中的理论、想法和思维模型使卡片盒中的笔记形成新的论点;另一方面,你读的内容又会促成你脑中的理论、想法和思维的发展。这些新的论点优惠与卡片盒中已有的想法产生许多惊人的联系,进而改变和挑战你已有的想法。“
这样一个动态的笔记系统,会像触角一样,触发一个又一个的关联。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学会学习》这本书中提到的,将点状的知识,通过发散和广泛的学习之后,将其串联成一张张知识网络,在这样一个融汇贯通的过程中,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也会得到一种迎刃而解的爽快感。
如果想要获取知识,为自己的学术写作铺路,那么我们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能只在自己原有的思维模式中寻找新点子,而应该兼听兼明。只有在听取了足够多的不同意见之后,我们才能看到自己理论中的漏洞,用全新的视角来加以解读。
其实,现在的跨学科运用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开放的心态。比如,我们很容易就在组织行为学中找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在英语学习中又会插入哲学的思辨来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那么我们有了笔记有了开放的心态就万事大吉了吗?
当然不是!所谓的做笔记不是盲目的写,而是要在记笔记的过程中培养抓住要点的能力。这一点要特别注意!抓住要点。
就比如,你的领导在台上讲话,你坐在台下听。领导讲了一个小时,产生了很多内容。那么他最关键的要点是什么呢?你有听出来吗?正所谓听声要听音,如果你只记住了拉拉杂杂没用的那堆东西,记地再多也不会把领导地意思执行到位,只有抓住了他隐藏在长篇累牍地讲话中地要点,你才能找对方向,干对事情。
我们这里所说地培养自己抓住要点地能力也是如此。只是,这次的对象不是领导,而是我们所阅读的书籍或文章的作者的意图。书里写的很明白,”区分相关信息和不太相关信息的能力指能通过实践习得。“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卡片笔记的时候,要对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复盘,对自己记录下来的要点和辅助信息加以区分。这个过程不能急,我们练得越多越专注,在提取要点这件事情上就会越得心应手。这种练习不仅能帮助我们记录下书本和文章中地要点,足够熟练之后,也会对他人言语逻辑中地漏洞有更迅速地识别,这对于辩手和律师而言,是一个非常有助力地能力。在我们日常地商务谈判中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还应该注意到的一点就是,如果你说不清楚,就表示你自己也不明白这件事。对于写作而言,道理也是通的。如果你写不清楚,就表示你其实还是没看懂这篇文章/这本书。就好像当初10岁的我在看完了《红楼梦》之后是写不出来什么有价值的文章的。因为读过之后,只是读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只有当自己真正读懂的时候,才能够写下来。我们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在我们通过阅读,给自己做出卡片笔记盒子的时候,这样一种过程就是对平日里的阅读进行的学习整理。笔记的过程帮我们记录下了大脑的顿悟和所得,同时又以外挂的形式来辅助我们容量有限的大脑。帮助我们在经年累月之后,仍然能够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来帮助我们回忆起当时的灵感,甚至是以这双经历了时间洗礼的眼睛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迸发出新的创作灵感。
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完卡片笔记之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对笔记进行复盘。这样我们可以根据累积的素材进行深层次的处理,按照实际情况对主题进行重新规整。或扩大主题涵盖范围,或缩小细分领域。合并相似项,进行内部链接,将我们所作的笔记织成一张知识的网络,让它更好的服务于我们。
正如查理芒格曾经说过的那样,我们不要仅仅局限于已有的少数几个思维模型,而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取出有用地思维模型。经过打磨之后,挑选出自己稳定地思维模型,这样在后续地阅读或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地时候就能够有的放矢,选择合适地思维模型进行解读。而不是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这样一种鲁莽的状态。
最后,我们再次强调,卡片笔记的内核是理解,是对阅读内容的提炼,而非简单重复的记录。在制作笔记的同时,要积极主动地思考,通过思考,将作者地文字转化为自己地理解,抓住其中要点,发展成为自己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