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亲子专家黄静洁:父母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未来!
原创: 恩典君 自然的恩典 4天为什么孩子成绩平平,就是成不了学霸?
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听话,沉迷手机游戏不能自拔?
在孩子生命成长的阶段,父母到底应该做些什么?
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些令人头疼的教育问题,与“父母的格局”息息相关。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而父母的格局,决定孩子的一生。
本文以著名中西合璧亲子教育专家黄静洁18年来在中美两地养育孩子的亲身经历,和近10年来与中国父母探讨教育经验的独特体悟为主线,希望更多的父母能从中得到启发。
本文作者:黄 静 洁
中西合璧亲子专家
著名音乐家谭盾夫人
冰心图书奖作品《父母的格局》作者
父母堂和小阅迷创办人
2019【自然的恩典】爱我中华青少年成长冬令营·江苏南通站,我们有幸邀请到黄静洁老师,为我们分享她的教育智慧和经验。
1
什么是“父母的格局”?
“为什么父母有格局,孩子更优秀?因为,父母的格局决定着孩子未来能企及的高度。”
就像下棋“格”,你和孩子走的每一步棋,形成了“局”面。
365(天)×18(年)=6570(天),棋盘就是横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格局。
先建立起一个良好的育儿“心态”,再通过这个好“心态”,建立起一个平衡的育儿“生态”,而这个“生态”要靠父母的格局来维护和支撑。
有格局的父母能让孩子拥有高度的视野、广度的胸怀、厚度的理想。
所以父母不要束缚孩子,用格局的精神和智慧托起他们,他们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2
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美国儿童心理研究发现:孩子只有到了8岁才能很好理解因果关系。
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无意识地犯错都会吼叫:“不要靠近炉子,会烫伤!”“不要大声吵,影响爸爸休息了”等等。
所以,其实绝大部分孩子不愿听父母的话,是因为我们讲的道理,超过了他们年龄的认知和成长规律。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不听话”是有两个时期:
第一个不可控时期:两岁“造反”期,孩子开始区分自己和父母,了解并体验自己与父母的不同。
孩子爱说:“我自己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去支持他,让他去尝试和体验,这能够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也要在背后去保护他。
第二个不可控时期:青春“叛逆”期,他们开始有了独立的自我意识,孩子就爱说:“不要管我!我知道该怎么做!”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尊重他,信任他,同时要多和孩子沟通,就一些人事物的因果关系来沟通,帮助他们树立好的三观和习惯。
那想要让孩子听话我们怎么办,对于我来讲,先要做个“酷妈”:
我们装点儿傻,信任他们;我们装点儿笨,提问式沟通;我们装慢点儿,让孩子自己做;我们装作没看见,不急于说教。
3
父母为什么不能打骂孩子?
很多孩子不听话,父母一着急就会打孩子。但是孩子还小,内在抗压能力不强,所以你越打他,他越恐惧,就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养成。
所以,父母千万不要打骂孩子。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默里施特劳斯教授对体罚孩子做了长期的研究,常挨打的孩子在智商测试中的成绩要低于不挨打的孩子。
打骂还有更多的恶果,如果孩子在一周内受到3次以上的体罚,那么会导致智商下降外,他会出现体罚慢性应激征,还会引起更多恶果:
1、性格胆小,害怕承担结果
2、说谎
3、缺乏自尊
4、变得孤僻厌学
5、亲子关系恶劣(叛逆、顶嘴)
6、长大后对家庭、社会产生仇视心理
那么父母要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不打骂孩子呢?
· 情绪失控时:离开一会
· 夫妻间约定:轮流接手,都要多陪伴孩子
· 立好规矩:坚决不能打
· 宠爱有度:越宠孩子越没规矩,越没规矩越易犯错,越犯错越挨打。
4
为什么我的孩子不是学霸?
“你考试考了第几名?”这个问题是家长经常会问的,也是父母对孩子一直存在的要求。
学霸一般指班级前3名,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一个班有40个人,只有3个可以称为学霸,那剩下的孩子怎么办?他们的日子怎么过?
但我们必须意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大多数孩子都不是学霸。
原因有两点:
先天遗传:赋予孩子智商的重要基因。先天的基因很难改变,40%-50%来自父母。
后天作用:培养和孵化情商,对自我情绪的控制和社会能力。
但是,父母可以通过后天情商“补优”,为孩子补足先天智商的不足。“补优”不等于补习功课,不完全等于掌握某种特长。
而是通过“第三种力量”来磨炼,隐含在特长背后的:品格、特质、精神。补的是一种稀有能力——领导力、沟通力、统领心。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曾指出:情商才是最高层次的稀有能力。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美好的种子,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并去唤醒它。
帮助他们知道,我的爱好是什么?我的特长是什么?我此生的梦想是什么?我是谁?
只有知道“我”是谁的时候,“我”才有前行的力量!
5
如何让孩子从“他律”到“自律”?
很多时候让孩子听父母的话很难,那我们要怎么办呢?对,先让孩子听他自己的话。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走向自律。
走向自律的第一步:
教会孩子画出自己的作息地图。
孩子在2-3岁左右,开始进入“秩序敏感期”,父母在家庭中就是一个引领者,孩子会跟随父母的行为去学习。所以我们通过不断示范有秩序的生活和行为,就能慢慢建立孩子的“内在秩序感”。
如果一个孩子,连作息都不稳,他的情绪就很难稳定。因为作息就是大地的母亲,作息不准,所有生养的根基是不稳的。
孩子走向自律首先要有一个环境:开心、舒服、自然、有规律。他能不能做到定时的睡觉、起床、按时吃饭等?如果懒觉一睡,人就会垮,这一天都会被后面的事情追赶。
走向自律的第二步:
教会孩子画出自己的行为地图。
3-6岁的孩子会有与生俱来的秩序敏感期,看到物品杂乱就想去整理它。
我家的小儿子放学回到家,如果看到自己的桌子上有杂物就会把它移走,收拾整齐。为什么?从一开始,我们就和他一起动手创造了干净整洁的书桌,电脑放在里?书本怎么放?
做足了仪式感,整个家也保持着干净和整洁,常常会有鲜花。在这个时期,父母可以用仪式感把良好的秩序植入孩子的行为里。
比如饭前要洗手,吃饭前全家一起去洗手,那么这个好习惯他就会永远保持。
所以,当孩子出现乱扔东西、找不到自己的物品、与他人发生推搡等等状况,是最适合给孩子建立“外在秩序感”的时机。
我也都希望孩子能自主学习,但如果妈妈在做饭,爸爸在看电视,爷爷奶奶在听戏等等,孩子长时间生活在没有自主学习的环境里,他自然也没有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我们只去要求他是不够的。
走向自律的第三步:
教会孩子画出自己的边界地图。
什么是边界?就是知道我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对于低龄的孩子,我们需要让孩子去亲身体验不良行为带来的后果;对于8-9岁孩子,我们要巧用“因果关系”多去和他们沟通。
在这我分享一个自己的小故事:有一年我带着两个儿子回到纽约的家中,那天下了大雪。孩子们特别高兴,说要出去玩,我赶忙拿出两件羽绒服微笑着说:“外面冷,穿上再出去玩吧!”
大儿子能明白羽绒服可以御寒,他穿上了。小儿子他就等不及,不想穿,嗖地一下就跑出去了。我呢,也没有追着他命令他穿羽绒服,就站在门口静静地看着他们玩,我也在等。
不一会小儿子就小跑进来说:“妈妈,好冷啊,我还能穿这件羽绒服吗?”
你看,如果孩子硬是不想做,那就让他自己去体验错误,然后再来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
在遵循孩子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去做教育,就没有那么多困难。我若是追着他呵斥他穿的话,恐怕他永远不想穿这件羽绒服了。
走向自律的第四步:
巧用环境中的三种力量激发孩子内在的能量:
第一种力量是父母亲情的力量,来自家庭。
第二种力量是知识的力量,来自学校和社会。
第三种力量是除前两种之外,借助环境中任何的人、事、物的力量。
养育孩子需要这三种力量的结合。
从我和儿子之间羽绒服故事的例子可以得出:犯错是学习“自我醒悟”的第三种力量。
遇到问题时,首先家长要耐下心来,让孩子在“错误”中多待一会儿。自己亲身体验的是最最难忘的,这也是他自我学习的过程。
然后,家长引导孩子离开犯错的环境,告诉他这个因果关系,帮助他建立自我负责体系。
我们作为父母,就要用自己的眼睛去帮助孩子找到第三种力量,帮助他找到改变自己的力量。
前两种力量很多时候解决不了问题,就需要借助第三种力量将家庭、学校、社会联合起来,帮助孩子把父母和学校的外部力量转化成内在的动力!
父母养育孩子,不仅仅是让孩子健康不生病,吃饱穿暖,更应该考虑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而这取决于父母的格局,因为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养育孩子时的视野、态度和方法。
如果每个父母都能抱着改变世界、贡献世界的观念和格局养育我们的孩子,那么不仅世界会变得更美好,我们的孩子也会变得更优秀、更强大,他们的人生将更有格局!
编者后记:
非常有幸这次能采访到黄静洁老师,在与她对话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一个内心柔软到极致的母亲用自己的智慧和温柔,一步步谆谆善诱,温暖地陪伴着孩子经历属于他的喜怒哀乐,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掘他们内在的潜力。
我们没办法陪伴孩子一生,总有漫长的路需要孩子自己去探索、去一步步往前走。
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拥有更宽广的胸怀,有更厚重的理想。把世界带到他们的面前,让他们去观世界,体会人生的无限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