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写于1992年,是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从老黑奴》,并被这首歌深深地打动而写下的。光是自序就有五个版本,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可见这本小说的受欢迎程度。
第一遍都《活着》觉得它是故事;第二遍读感觉它是历史;第三遍是励志;第四遍是看破后的通透;第五遍是关于一生的前尘往事。
它也是一部史诗,以简单的美丽和朴素的力量,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书中的人物塑造和描写方式,让读者自己去窥探那些生活与他们如此不同的人物的心灵。
它更是一部特别的小说,一部既能使年轻一代,也能使年长的读者感动的震撼心灵的小说。一位老人向一位年轻的故事搜集者讲述了他生活中的一天和整个人生。
它是文学作品,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因为我们从农民福贵身上获得的安慰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它穿越了中国50年的历史,中国变幻的历史为这部感人但并不感伤的小说提供了背景。中国的战争,大跃进,直到文化大革命,这些灾难给个人带来的后果被福贵看作无名的命运的打击,应该佩服化解了困难,在晚年落寞的生活图景下孤独的,但并不寂寞的主人公,这就是“活着。
这本书写出了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它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它讲述了作家意识到的事物,同时也讲述了作家所没有意识到的。它也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短暂,表达了时间的动荡和时间的宁静。
正如余华说的那样,福贵的一生在他人看来是痛苦的,是苦难,但对于福贵自己来说不仅有痛苦,他还有幸福。余华自己也说了福贵的一生用第三人称来写,根本写不下去,但是以第一人称来写,则十分顺利,就像是真正的人生。
我们的人生就是如此的跌宕起伏,只有自己才能说活的幸不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好好“活着”,去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
1994年张艺谋拍摄电影《活着》,尽管这部电影豆瓣评分高达9.3分,但是当年票房成绩却非常不理想,亏损据说超过了2000万。
但是这部电影的艺术成就却非同小可,电影在第47届戛纳电影节上大放光彩,主演葛优获得了最佳男演员。
后来还拍成了电视剧《福贵》,更接近原著,同样深受欢迎。
附:《老黑奴》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