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梅贰康
图片来源:网络
梅贰康:儿科药师,执业药师,药学硕士,药物评论员,微博10万妈妈关注,专注于安全用药咨询:婴幼儿用药/哺乳期用药/妊娠期用药。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者大家习惯称为感冒,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
感冒后会出现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咽痛、头痛、浑身乏力等症状,我想这些症状每个人都体会过,除非您是神,从来没有感冒过。
每个人都得过感冒,每个人也都给自己治过感冒,不去医院大家都会经验性的,常规的吃些复方感冒药,来缓解这些症状。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身体舒服一点。
当然,现在妈妈们也知道,感冒药根本上不治感冒,也不能随便给孩子使用复方感冒药。
但是,今天不说孩子能不能吃复方感冒药,而是想科普一下,不管是自己感冒还是孩子感冒,大多数人都会纠结的下面这些疑问——
感冒没有好转,有没有继发细菌感染,什么情况下吃消炎药?
虽然,在很多科普文章中都说过了——
上呼吸道感染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所致。
有时也由肠道病毒所致,病程多为自限性,一般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
但是,少数大人或孩子,可能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的原因,在原发病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比如感冒,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扛过去。
没有抗过去的,最经常发生的就是,继发了细菌性感染,您还在继续的抗嘛。
所以普通感冒吃不吃药不重要,感冒没有好转定期医院复查才重要,可以更早的发现并发症。
比如,出现了如下的一些身体反应:
如咳脓痰或流脓涕,可以初步的判断可能是属于细菌感染症状了,这个时候就需要经验性的使用抗菌药了。
另外,如果此刻还存在发烧等情况,这个时候最好去社区医院,扎手指化验血象,看看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是否增高。
如果验血前就吃过了抗生素,可能会对血象的结果有影响,这个时候在做血常规的同时,最好再加做一个C反应蛋白,看看CRP值是否正常。
这样就能准确的判断是不是细菌感染。
那么,问题来了咯,市场上这么多抗生素,我们该如何进行选择呢?
需要提醒的是,以下各种药物,过敏者慎重,抗菌药物是处方药物,使用前需咨询药师或医师。
我们再接着往下看看看。
这个时候刚开始的感冒就应该叫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了!
但是,如果自己无法确定,比如孩子小,不会咳痰,看不到痰的颜色,就不要一味的猜测了咯,最好由医生进行诊断喔。
感冒后继发细菌感染的疾病, 包括以下常见类型:
急性细菌性咽炎及扁桃体炎:
刚开始感冒,后来如果表现为咳脓痰或流脓涕。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可以选择的抗菌药物:阿莫西林或头孢克洛;疗程均为10天左右,以减少复发。
急性细菌性中耳:
刚开始感冒,后来如果表现为急性的耳部疼痛、听力下降、发热、鼓膜充血、伴有黄色液体时。
儿童得注意,因为孩子不会说,所以说孩子感冒三天左右没有好转,应该医院就诊复查。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可以选择的抗菌药物:
阿莫西林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或头孢克洛,如果使用3天后没有效果,应该医院就诊,选择大剂量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或头孢曲松静脉吊水,疗程均为7-10天左右,以减少复发。
除了上面的两种情况,感冒后还有可能会继发,急性细菌性鼻窦炎,抗菌药物的选择和急性细菌性中耳炎相同咯!当然,感冒还会继发其他的并发症,比如病毒性心肌炎。
再强调一下,普通感冒不要乱用感冒药,也不能拒绝所有药,更不要一味的硬抗,定期医院检查最重要。
以上的各种部位感染提到的抗菌药,如果有的孩子或大人过敏的话,可以考虑阿奇霉素。
另外,还要根据继发感染的严重程度,选择是口服药物还是输液进行治疗,这些都需要医院检查后,才可以判断。
最后还有一个妈妈最想知道的问题:
比如成人或者宝宝由于细菌性感染引起的发烧或者腹泻等等疾病,吃抗生素到底什么时候才可以停药呢?
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这个最权威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这样的说的:
常规的细菌感染,抗菌药物一直吃到体温正常后或者感染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还要再吃3天到4天。
如果表面上看,孩子是好了,就突然停药了,导致几天以后,孩子又发烧了,咳嗽有加重了,又再次接着吃之前的抗菌药。
运气好的孩子,可能吃原先的抗菌药还是有效的;运气不好的,再吃原来的药就没有效果了,可能就是因为细菌产生了耐药。
这样的现象在我们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问家长朋友们:为什么不按照医生的要求,把整个疗程的药吃完?他们的的回答出奇的一致,说:担心孩子药吃多了不好,特别是抗生素。
他们殊不知,这样突然的停药,再次感染复发,只会导致孩子吃更多药物,吃更多的抗生素。
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想告诉麻麻们——
抗菌药物使用一定要注意疗程,按疗程吃可以避免可能的复发或细菌的耐药!
好了,分享就到这里,可能在实际的用药过程中,会因为病情的变化,用药会发生调整,以上仅仅是科普建议。
抗菌药物具体的选择还是应该根据医生的当面诊断和医嘱。
对了,为了让大家理解本文的内容,文章中出现了消炎药、和抗生素这两个概念,其实称为抗菌药才是最恰当的。
科普不能极端化,科普应该接地气,不要乱看科普,要看靠谱的科普,科普取代不了医生。
- END -
作者:梅贰康,儿科药师,微信公众号:药物评论员(id:mei2kvng)
投稿邮箱:tougao@yuanzimami.com。关于备孕、孕期、产后和育儿,有什么想说的都可以给我们留言,也欢迎来稿分享你的故事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