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书籍是武志红的《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这是TheySaid推荐的第280本书。
读后小记:这是我看的第三本武志红老师的书,之前看过《身体知道答案》《梦知道答案》,感觉每一本书都挺神奇,不停探索内心的自己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而这本书给我的感悟是最多的。因为我从小到大对于自己情绪的处理都是很糟糕的,受了委屈只会哭,生气了见谁都发脾气。后来慢慢长大知道这样是不好的,就收敛自己,遇到负面情绪就只会压在心里,然后越来越压抑,产生了很多的心理小毛病。接触了武志红老师的书之后,我才慢慢有了疏通的方向,才慢慢了解这些都能追本溯源。
接受并理解当时的自己,消化当时自己产生情绪的原因,才能让自己继续成长,不会受困于它。每一个情绪的产生都是为了给自己身体传达某种讯号,如果我们接纳信息,那么我们身体和内心的共处会越来越和谐,活得越来越像自己。但是如果我们视而不见,内心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焦虑,就会变得越来越压抑。
我们一直以为一些负面情绪,如坏习惯、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是不好的,甚至认为这些是不完美的,阻碍了我们成长,我们努力去避免和克服它们。
其实这些坏情绪,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和正面意义。这些情绪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而且这些情绪并不是我们的敌人,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接纳它们,并要感谢它们让我们越来越坚强,体验更多生命的无限精彩。
作者简介: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畅销书作家。
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心灵的七种兵器》《七个心理寓言》《解读“疯狂”》《解读绝望》《梦知道答案》等,个人作品销量超百万册。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精彩书摘
分享者:TheySaid精品读书群/阿秋
朗读 |豌豆 垫乐 |Distance
1.拥抱你的痛苦,这是成为你自己的必经之路。
2.改变恶习最关键的一点是:不和恶习较劲,接受恶习。因为,恶习就是你的本性,恶习代表着你内心的需要,你只有理解它并接受它,它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改造。坏习惯是一个人的人格的一部分,接受它才能更好地改变它。
3.“无论你现在怎么痛恨坏习惯,它一定曾让你获益。认识坏习惯的这一特点,是改变它的第一步。”
4.每一种习惯的形成都必然会经历这个循环:行为发生—得到奖励—强化。强化包括:奖励和惩罚。如果重复某种行为,当事人得到奖励,那么他就会养成做这种事情的习惯;如果重复某种行为,当事人得到惩罚,他就会养成不做某事的习惯。
5.何长明说,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一个人做任何事情最终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深层需要,每一个负面的、损害性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如果认真聆听我们内心的声音,你会发现,生命中每一部分都是你的朋友,都是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生活。当你理解这一点时,就会带着感激的心去面对你本来仇视的缺点和恶习,开始把它们当作朋友来看待。这时,你就不会再像面对敌人一样试图去击败它们,而是去接纳它们、了解它们。这其实就是你人格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你的一个“次人格”。当你这样做时,这个次人格中所蕴含的能量就会被我们接受,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只有当你理解了、接受了,真正的改变才会发生。这个过程被称为“次人格整合法”。
6.每一个旧习惯对应着的神经回路是无法消失的,只能靠新习惯打造更强大的新神经回路,用新神经回路去战胜旧的神经回路。
新的神经回路一开始必然是脆弱的,要用它战胜旧的神经回路,最好采用一些聪明的策略。
第一、从最容易的事情开始。
第二、每天必须做一件事情。
第三、每天必须不做一件事情。
第四、不要积累太多的未完成的事情。
第五、有决定胜过没有决定。
7.每一个未完成的事情都会吞噬你部分心理能量,无论这个事情多么不起眼。
8.一开始不要急着做大的决定,要慢慢开始,在一些小的方面向自己作出承诺并且遵守这些承诺。让你的内心引导你作出承诺。承诺一旦作出了,无论是怎么微不足道,都要遵守下去。因为,当你作出承诺并履行承诺时,你会对自己越来越满意,你作出及履行更大承诺的能力就会增加,简单地说就是你会越来越自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你知道什么该做,并真的那样做了,你会觉得很开心,你会对自己很满意,会获得心灵的宁静。
9.你可能有太多想法,但很多想法相互矛盾,所以你干脆一年一年地什么都不去做。你试图去梳理你的这些想法,却一直没有梳理清楚。那么,不妨随机选择其中一个想法,只要它是你内心的愿望,不是你要做给别人看的。就从它开始去做,去为它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它。做,总比坐着想更能提高你的自信。
10.真正能自控的人是内心和谐的人,他们将自己内心的每一部分需求都当作朋友来看待,这样每一部分都不会捣乱。这样的人不是试图控制或者压制一些缺点,而总能从它们当中找到正面的信息。
11.何长明说,当你真正喜欢做一件事时,自律就会成为你的本能。这就像玫瑰要绽放,茉莉要芬芳,鸟儿会飞翔一样。所以请记住,增强自控力的唯一根本在于要找到你真正爱做的事情是什么,真正想成为怎么样的人,也就是要找到你的人生使命。
12.我们痛苦了,第一反应就是想降低痛苦、逃离痛苦。但是,痛苦本身其实只是一个信号,只是告诉我们,问题发生了,我们应该去改变。如果只是一味努力降低痛苦、逃避痛苦,那就是在逃避问题自身,这并不利于心灵的成长。
每一种心理的痛苦都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有无数种方法降低痛苦、逃避痛苦,但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种:直面痛苦,认识痛苦的意义,领悟到问题的来源,并由此成长。
13.痛苦只是心理问题的信号,直面问题才能减少痛苦。
14.其实,我们都是带着心理问题在生活。不同的是,有些人陷在心理问题之中日益消沉,而有些人却能做到带着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
15.要分清楚痛苦与问题,可以想办法减轻痛苦,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勇气去面对问题。
16.无论多么古怪的心理问题,基本都可以找到大量的同类,没有谁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总有别人和你一样不幸甚至更不幸。
17.很多时候,当我们把一切焦点放到问题上时,这个问题就会成为我们拒绝成长的一个替罪羊。
18.当我们感受到局限的时候,焦虑就会产生。这时,我们可以通过焦虑,发现人生的局限性,然后或者饶过它,或者化解它,或者超越它……相反,一旦我们消灭了焦虑,也就毁掉了这样的机会。
19.这就是焦虑的两个关键内容:为得不到爱而焦虑,为得不到自由而焦虑。其他的焦虑形式,只是这两个内容的延伸而已。
20.关键是要摈弃那种不惜一切代价抵制焦虑的信念,因为这一种信念无异于宣称我们没有受到任何威胁,或不想受到任何威胁。但如果我们承认受到了威胁,就能使拯救的手段得到发展。
21.任何真切而纯粹的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假若你学会敏锐捕捉并坦然接受它们,那么你就会获得不可思议的成长。
22.一个人在原生家庭的关系决定了这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问题,在关系中产生。
23.我们经常和“永远不可能更改”的悲剧较劲,这是我们产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原因。其实,人生的悲剧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心理问题,它之所以最后令我们陷入困境,是因为我们想否认自己人生的悲剧性。
24.悲伤,是非常令人难受的情绪。我们普遍抵触悲伤。但是,当你抵触悲伤时,你的心也就远离了你悲惨的人生真相。不过,这只是远离,并不是消失。悲惨的人生真相永远不会因为我们做一些主观努力就从我们的世界中消失,并不再对我们的心灵产生消极影响。甚至恰恰相反,你越想否认一些悲惨的事实,这些悲惨的事实对你的消极影响也就越大。
25.悲伤的过程是告别不幸的过去的必经之路。并且必须是那种真切而纯粹的悲伤,仅仅是直面自己的不幸时产生的自然而然的难过。
26.以前,你拒绝悲伤,也拒绝直面自己悲惨的人生真相。你巨大的心理能量都花在了否认真相、与真相较劲上。
现在,随着心灵之墙的一一倒塌,你坦然接受了悲惨的人生真相,你不再去否认,也不再去和这注定不可能改变的事实较劲。你做到这一点时,你的心理能量就获得了解放,它们以前被你投注到外界的人和物上。但现在,这能量回到了你自己身上……
27.任何的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是天然产生的,他们都在告诉我们一些信息,在指引我们走向好的成长之路。
我们需切记:我们的力量不在于我们看上去有多快乐,而在于我们的心离我们的人生真相有多近。
28.作为一个人,我们必须深入地探讨自己经历过的所有事件以及教训,只有在这个深度上我们才能发现我们自己的真实,找到自己的决策能力。发生过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处理。无论我们出生、成长在什么样的家庭里,我们从中学到什么经验与教训,并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它们,这才是最重要的。
29.弗兰克说:“我们试图忘记自己曾遭受的伤害,但忘记越多,我们失去的就越多。作为一个人,我们就不完整。阴影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我们的天赋就沉睡在阴影里,当我们发现它、接受它之后,我们的生命就会苏醒,我们就会从阴影走向光明。”
30.忧伤、愤怒、焦虑、嫉妒等等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试图消灭它们,我们视它们为失序,我们由此想控制,以为控制的局面就是秩序。其实,真正的秩序是自由,是顺其自然,是活在当下。
31.我们都在寻求价值感,如果童年时,某一种方式令我们找到了价值感,此后我们便会执着在这个方式上。并且,这世界上的大多数人一般只找到了一套寻求价值感的方式,越困难的时候,我们越会执着这一套方式,认为这是唯一的,但其实在最困难的时候,改变或调整这一方式会更好。
32.如果一些感受在自己身上产生了,就必须接纳他们、认识它们,这才是自我和谐之道。但大多时候,我们有一种妄想:有些感受不舒服,我不去面对,它就不存在了。这自然是不可能的。有了悲伤的人,是不可能通过哈哈大笑把悲伤给彻底消灭的,他只能去拥抱他的悲伤。
33.如果悲伤真被消灭了,一个遭遇大悲剧的人,表现得彻底没有悲伤,甚至反而还很快乐,这一定意味着更大的悲剧产生。
因为某些感受一旦产生,我们不接受它、压制它,不让它通过心理的途径来表达,那么,它就会通过身体的途径来表达。很多生理疾病起了减缓心理痛苦的保护作用。
34.我们惧怕愤怒,因为愤怒看上去容易伤害关系,让我们与别人疏远。但愤怒是必需的。因为,我们既需要亲密关系也需要保持独立空间,从而保持住自己的个性和判断力。而愤怒,是保护独立空间的最有力武器,甚至是唯一武器。
35.理智很容易被欺骗,但是,情绪决不会被欺骗。第一时间产生的情绪,都是基于真相的最直接反应。愤怒也是如此,假若你能全然地接受第一时间产生的愤怒,那么你永远不会被欺骗,不管多么聪明的入侵者都不会得逞。
36.你不能也不必像小孩子一样,一感到愤怒就发泄出来,但是你必须清楚地知道你的愤怒,并知道为什么会这么愤怒,然后富有智慧地去处理它。
好的处理方式是,理解你的愤怒,问问它想你传递的信号是什么意思,然后富有智慧的去解决它,那它势必会成为你心灵的兵器,帮助你强大起来。
托马斯·摩尔说,你要理解你的愤怒,最终才能触及它的核心。它有某种深奥的内涵,帮助你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如果你确切的知道什么让你生气、你在和谁生气,你就能清楚自己的立场与事情的重点,以及该如何在情感上加以处理。
37.愤怒理清了复杂的生活,并不断将其重组。
38.一个人想与你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模式,这反映了他的内心。
一个人能与你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模式,也是由你所决定的。
39.当致力于战胜恐惧时,我们可能会忽视一点:作为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情绪,恐惧和其他情绪一样,也有着它的独特价值,而一味地追求战胜恐惧,就忽略了恐惧所传递的重要信息。
许多恐惧所传递的信息是极具价值的。事实上,我们越恐惧一件事情,那件事情背后隐藏着的信息可能就越重要。
当陷入困境时,我们很容易认为,假若做出一些什么事情,就可以跳出困境或起码可以改善困境了。但是,假若你不理解自己是如何陷入困境的而只是急着去作一些改变,那么你作的这些改变,可能与你的心灵,与你真正的需要是背道而驰的。
40.理解自己的处境,比急着去做一些改变的举措更重要。因为,假若你能很好地聆听到你内心的声音,你自动会找到更好的答案,而好的改变也会自然而然地随之发生,因为你会心甘情愿地去做那些正确的事情。
从这一点而言,恐惧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因为很多时候,只有恐惧才能强有力地提醒你,什么是最重要的。
41.情绪化和过分自控是一个维度的内容,自卑和追求优秀也是一个维度的内容。自控是为了压制情绪化,追求优秀是为了逃避自卑。然而,这是一回事。
优秀和自卑其实是一种平衡,所以,越在乎优秀,就势必要有一个越自卑的东西来平衡。
42.对于自己的疾病,无论是身体的还是心理的,有时我们都需要一些耐心。
当我们心中生起某种情绪或某种念头时,我们常不愿意接受它们,并试图压制它们,这种压制常常成功,我们果真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了。然而,它们并未消失,只是被压制到潜意识中去了。并且,它们还一定会寻求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而通过身体来表达是最常见的方式。
身体的健康,应不是想追求就能追求的,也不能仅在身体层面上追求,因为心灵和身体是相互呼应的,真正的健康应当做到心灵和身体的和谐。
43.每一个个体都是孤独的,它们渴求认同于一个组织。
44.任何外在的支撑,真的都是靠不住的,真正的支撑,只能是我们的内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判断,在不同的声音中,哪个声音更打动你,你的心更倾向于哪个声音,从而可以在不同的声音中作出自己的选择来。
45.任何人,一旦将某一外在事物视为教条,并不折不扣地遵从它,都可能会将自己置于盲从的境地。
若要寻找真正的支撑,我们必须回到自己的内在,必须回到自己的心。
46.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一个人的人格就是这个人过去所有人生体验的总和。
从这一点上而言,任何过去发生的事情都不容否认,因为否认自己经历的任何事情,就是在否认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否认自己的一部分,就会或轻或重地导致人格的分裂。
47.所谓接受,即直面我们人生中的所有真相,深深地懂得,任何事实一旦发生就无可更改,而且不管多么亲密的人,我们都不能指望他们为自己而改变。
48.没有学会接受之前,我们都会把注意力放到别人身上,期望别人为自己改变一下,那么自己就得救了。但任何一个独立的人,都不会按照我们的要求去改变的。所以,这种期望注定会失败。
学会接受之后,我们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深深地懂得,自己才是自己问题的答案。由此,我们开始努力改变自己,并最终获得更大的自由。
49.事实上,多数心理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小时候拒绝接受自己的父母,拒绝接受这个生命中最大的命运。相反,我们渴望改变父母。这种渴望注定会失败,于是我们将这个渴望深埋在心底,长大了,再按照这个渴望去选择配偶,并像童年渴望改变父母一样来改造配偶。
这是最常见的人生谜团:童年时所受过的苦,长大后我们会再受一次,不过,这次的受苦,目的是纠正童年的错误。
50.不仅要尊重过去的事实,不与过去的事实作纠缠,接受自己有一个糟糕的妈妈这个事实;同时,也要尊重现在的事实,尊重自己的感受,接受自己暂时做不到完美状态的事实。”
很多时候,我们一看到解决问题的完美状态,就渴望自己立即抵达那个终极状态,当达不到的时候就谴责自己。这也是一种自恋,以为自己可以轻松拥有抵达完美状态的自由。但当这样想的时候,我们的自由度反而会受到损害,因为你谴责自己,其实就是你的一部分自我在谴责另一部分自我,而且一般都是“内在的父母”在谴责“内在的小孩”。但“内在的小孩”才是我们的动力之源,我们对它谴责太过,可能会让它生出不满,于是,它反而拒绝成长。
51.真而纯的情绪,是源自当下的情绪,它在提示我们,你现在欠缺什么,你现在应当弥补什么。
由此,不管这真而纯的情绪是什么,我们都必须尊重它、接受它,并听从它的指引,从而让我们走上心灵成长之路。
也有一些沉溺性的、歇斯底里的情绪,假若你经常失去控制地发泄情绪,那么,这种情绪一般都是在提示你,你的过去大有问题,你的潜意识大有问题。并且,你的情绪一定是在玩刻舟求剑的游戏,你现在发泄愤怒的对象,是被冤枉了的,你要回到船出发的源头,到那里去寻找答案。
52.并非一定是别人做出了拒绝我们的行为,而可能仅仅是我们以为别人不会接受。
53.能在第一时间接受真相的人,都会特别有判断力。
尊重你的感觉,接受你自己,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那么你一定会很有判断力。
54.存在主义可以分析,为什么有些人活得特别有精神,有些人活得没意思。这可以用两个字来解释,这两个字就是“存在”。什么叫存在,就是我选择,我活过,我按照自己的意志为自己的生活作选择,这就叫存在。哪怕你遭遇过很多挫折,但如果都是你选择的,你就会有存在感,你就会有精神,会坚韧不拔。相反,有些人好像从来没有做过错误的选择,他们顺利地生活了好多年,但这不是他们的选择,而是父母、老师帮他们作的选择。那么,他们并不会觉得幸福,相反会觉得自己好像没有怎么活过。
55.仪式宛如一道门,举行仪式的那一刻,你踏在那道门上,既未脱离过去,也未迈入未来。但同时,它也在告诉我们,你正脱离过去,你正迈入未来。
56.仪式只是为了告别,而不是为了忘却,因为事实一旦发生,就注定是我们命运中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接受这一部分,忘却既不能真正做到,也不利于心灵的康复。
57.我们社会普遍讨厌仪式,因为我们曾有太多的烦琐的仪式,这让我们陷入了形式主义,而陷入形式主义的人,一样也是与心灵失去联系的人。譬如,强迫症患者特别喜欢仪式,但他们发展出的不容更改的仪式,只是为了逃避感受、体验和生命中的真相,这些仪式只是为了让他与自己的心灵更远。
58.当举动是出自想象和情感而不仅仅是物质世界的需要时,它都可以成为某种仪式。
用灵魂来导向自己的行动,你就会觉得更有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