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性文章,主要围绕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两个方面来写。对于科普性的文章来说,如果学生对海洋生物没有过多的了解,讲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而我们班的孩子对于海洋的生物认识还停留在乌龟、鲨鱼、鲸鱼的阶段。他们竟然没看过CCTV—6播放的海洋记录片。(ಥ_ಥ)
第二自然段海底的“宁静”和“黑暗”,学生很难体会到。课文把海面和海底作比较,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由已知到未知,清楚地介绍了海底的“静”和“暗”。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认真读描绘海面的句子,向学生想自己每天在漆黑的夜晚所能看到的亮度就是海里五百米一下的场景,阳光都找射不到。让学生想象大海的沉积和漆黑。
海底的“各种声音”是一个谜团,但究竟是什么样的声音呢?课文用“有的……有的……举例。我在教学时,抓住这个句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体验,学生很容易模仿蜜蜂“嗡嗡”、小鸟“啾啾”、小狗“汪汪”的声音。从而让学生想象出海底动也是可以物发出的各种奇异的声音的。
课文第四段介绍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其中介绍海底动物的行进时,用速度很慢的“海参”和速度很快的“梭子鱼”作比较,但是列数字的方法太多抽象,学生很难感知。我用学生的日常生活,海参一个小时就爬教室的宽度那么短,学生哄堂大笑。而梭子鱼游泳的速度比小汽车在大马路上跑得还快,学生很是惊讶。学生能容易体会到海底生物速度的快慢。
在第五自然段,小的植物肉眼看不到,用显微镜才能看到,因为学生自己并不了解显微镜,所以只能用告诉学生用放大镜发大一百多倍才能看到(感觉举得例子很不合适,是在胡编乱造,以后得改正,不能说没有依据的话,太误人子弟了( •̥́ ˍ •̀ू )。但是又没有更好的办法让学生体会海底植物的小Ծ‸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