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很小的时候,比如几个月大,我们关注的重点主要在孩子的身体发育。有没有吃饱,什么时候开始加辅食,辅食怎么做好,九个月了咋还不出牙,一岁了是不是该断母乳了,等等。
等孩子再大点,一两岁,两三岁了,我们关注的重点慢慢有了变化,从孩子的身体发育渐渐转移到了行为举止上。不管男孩女孩,通通冠有一个相同的名字: 熊孩子。
前几天,一位好友在微信里和我聊天,说孩子把家里电视机砸坏了,被她结结实实地揍了一顿。她之前也觉得打骂孩子不好,都是尽量讲道理,但发现自己的教育很失败,孩子没有规矩,简直无法无天,只有让他受点皮肉之苦,有所畏惧才能长教训。相信很多家长都有和我这位朋友一样的苦恼,好言好语不起作用,无可奈何只好诉诸武力。
关于惩罚的各种危害,大家可能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不多说。我主要想说,在这里家长之所以卡住的原因,是只看到了孩子的行为本身,而没有看到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砸电视!天哪,这还得了!大几千块的家电,你当玩具吗?平常和你说过多少遍了,这是电视机,不要碰不要摇不要划更不要砸!你难道就记不住吗?我看你就是故意搞破坏!这是在家长眼中看到的事实。
那么,在孩子眼中,事实又是什么呢?
这个大块头的黑东西,能看到各种漂亮的画面,怎么这么神奇,里面到底装了什么呀,敲开看看吧——这叫好奇心;
我的玩具都玩够了,这个电视机看起来也蛮好玩的,砸下来玩会吧——这叫游戏;
妈妈总说电视机不能碰不能碰,要我听话,我就是不听,就是要碰碰看——这叫叛逆;
我不开心,我不爽,我要发脾气,我要砸电视——这叫释放情绪;
爸爸妈妈从来都不陪我,不理我,我做什么他们都不关注我,看来我得搞点大动作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这叫爱的呼唤;
……
统统这些,都是一个孩子在成长中必然会出现的合理需求,都是服务于他的生命体系的。
至于砸下去的后果有多严重,孩子要么没有概念,要么还没发展出足够的理性,可以放弃满足自己需求的强烈动机,控制住自己的行为。
作为父母,只有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理解孩子成长阶段的能力与局限,才能明白孩子的本意并非作恶,只是采用了不恰当的方式去满足自己正当的成长需求,然后才能放弃旧有的打骂、责备、羞辱、威胁等反应模式,引导孩子,或者和孩子一起寻找非破坏性的方式,去满足孩子的需求。当然,有时候这并不容易,需要父母动动脑子,花点时间,付出耐心,但我想这是值得的。
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一点:不要只看孩子的行为,更要看到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上面说的是孩子给我们制造麻烦的“烦恼时光”,除了这些“烦恼时光”,我们和孩子之间也有很多相安无事、和平相处的“快乐时光”。父母经常为了“烦恼时光”而费神,花费很多精力,却往往忽视了“快乐时光”的重要性。
孩子和谁的关系好,就愿意听谁的,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所体会吧。如果在“快乐时光”向孩子投入足够的爱,和孩子之间的联结足够深,感情足够牢靠,你说的话在孩子那里就更有分量。这就相当于在孩子的情感账户里储蓄存款,存款越多,当你和孩子进入“烦恼时光”时,你可提取的额度就越高,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就更容易解决。
记得我前段时间准备英语考试,晚饭后还要学会英语,减少了对儿子的陪伴,那段时间就感觉他特别难搞。后来考试结束,我把时间都花在了陪他一起玩耍上,和他的相处就顺畅多了。所以,下班回家后放下手机,放下一些可做可不做的家务,多给孩子一些高质量的陪伴,这将是一项回报丰厚的投资。
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二点:在“快乐时光”加强和孩子的情感建设。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父母总是为孩子的行为烦恼,希望能有办法改变孩子,希望孩子长成我们希望的样子,但往往忽视了为人父母自身的成长。有多少父母,是因为自己性格中的缺陷、行为模式方面的制约,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不自知。“育人先育己”,我们希望教育好孩子,一方面需要了解孩子,了解恰当的互动方式,这需要学习;一方面需要做好榜样,而这首先需要认识自己,然后不断修炼自己。
也许有人想说,养个孩子还需要搞这么复杂吗,我父母就是稀里糊涂把我养大的,我现在也挺好的呀。
好吧,你是挺好的,那你就不希望你的孩子比你成长得更好吗?
我们父母那一代人,他们不了解什么科学育儿,没听说过爱与自由,无条件养育,他们用自己所认为的最好的方式养育了我们。但现在,我们比他们进步,我们了解更多的知识,更进步的理念,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这些更好的东西赠与我们的孩子呢?
当我们自己成长得好,孩子甚至都不需要刻意的教育,就会自然而然地长好,这就是生命的趋光性。
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三点:重视父母自身的成长。
最后,引用下李松蔚老师用在洞悉相处之道里的结束语: 如果今天的观点对你有所启发,欢迎分享给你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