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用”之物,皆应该清晰地了解其功能和局限。
在生活中,我们购买工具或仪器前,首先会去弄清楚这个东西能用做什么,不能用来做什么。了解功能,才能让我们更好地使用,发挥其效益;了解局限,我们才能避免错用和损害,就像女生了解自己体力的局限性,当有重活时就不会蛮干把自己弄伤,而是去寻求男生帮忙。
了解理性脑局限的重要性。
同样,我们的大脑(以及身体任何器官)作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最为精密的“仪器”,我们必须熟悉大脑的功能和局限性,才能保证让我们的大脑发挥出其最大的功效,更重要的是避免盲目使用而损伤它。
我们没有必要深入研究大脑科学,但是基本的入门知识必须掌握,就像使用电脑一样,虽然没有必要去搞清“操作系统的底层代码”和“硬件的电路图”等等过于专业化的东西,但是我们要弄清楚如何才算有效和合理操作,每次都强制关机,让电脑处于高温下工作等不当操作势必损伤电脑。
本篇文章主要聚焦于大脑天生存在的局限性,并给出一些使用上的正确向导,有些时候,我们仅仅通过改变过往错误的使用习惯,就能改善自己的日常表现。我们应该学会有意识地选择如何运用自己的大脑,从而提高效率,避免劳累。
大脑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脑能量经常不足。
我们进行理性思考、分析、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脑中一个叫前额叶皮质的区域,前额叶就是人类成为“万物之灵长”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的思考核心。
生活中,我们每一项有意识的心智活动,比如学习、理解、决策、记忆和自我控制(抑制)等等,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大脑的耗能速度远比新陈代谢的速度快得多。当脑内能量耗尽时,大脑就再也转不动了,这时候已经不是你通过“努把力”所能控制的了,是你大脑触及了天生的局限性。
有实验证明,当实验对象进行了超强的脑力活动后,喝加糖的柠檬水的人,会比喝代糖柠檬水的人,在之后的脑力活动中表现得更加优异。这说明,适当的补充能量,确实可以提升脑力表现。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有些人的大脑不是不聪明,而是脑内供能比一般人要差或者能量消耗的要比别人快(尤其是那些易精神内耗,高敏感性人群等),所以这些人有时表现也很精明、脑子也很灵光,但是总体来看,表现却差强人意。
前额叶皮质对能量如饥似渴,且总是感觉能量不够用,有限的脑内能量决定了脑力资源也是有限的,当没有脑力资源(能量)时,有再多的时间也白搭。经历资源匮乏的岁月演变而来的大脑,天生喜欢尽可能少地消耗能量,所以进行有意识地思考,是一件反本能,并让自己感觉不舒服的事情。
对于大脑的这种局限,我们要做到两件事,一是优先处理重要、紧急且复杂的事情,在大脑能量充足、状态较好时,善用大脑攻克难题,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会造成拖延和工作质量低下。脑内能量充沛时解决一个难题可能需要10分钟;但在能量枯竭时,面对一个简单的决策,你可能都会犹豫不决。
二是重视和合理利用脑力资源,虽然每个人的脑力资源(脑内能量)总量有高有低,但是避免浪费,合理控制支出,像管理自己资产一样,更为精打细算地使用自己更为宝贵的脑力资源。其实资产管理、时间管理和脑力管理的方法都是共通的,就是弄清“想要”和“需要”之间的区别,做好减法,并做好任务优先级的排序,不再赘述。
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记忆的。
我之前的文章《哲新丨记忆力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讲过,因为记忆是需要消耗脑力资源的,而如果错误地将大脑当成了硬盘来使用,进行大量的知识存储和提取,是对大脑资源极为奢侈的浪费,我们要学会利用大脑专职思考,而记忆的任务交给专门的记忆工具去处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阅公众号的往期文章。
大脑的工作记忆容量很小。
这个概念我在《「荐读」比智商更能决定人生高度的“心智带宽”到底是什么?》也提到过,工作记忆可以看作是电脑的内存条,所有大脑中处理的信息,都是从工作记忆中提取出来的。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工作记忆(这个内存条)单位时间内能同时容纳和处理的信息量,只有7个数据左右。
你可以通过回忆生活中,记忆毫无规律的数字串(346812697453)、字母串(nqbladmnips)以及记忆购物清单上的商品数量来验证,如果你没有专门学过记忆术的话,平均记忆量在5-9个左右。
我们把大脑(工作记忆)比喻成一个舞台,只有站上舞台才算进入了我们的意识范围内,但是这个舞台很小,小到只能容纳7个演员,或者更少。像开会时,如果没有做笔记,你能记住3秒前领导说的话,但是你会忘记半分钟前领导讲的内容,是因为你的工作记忆时刻在更新,也就是舞台上的演员在上上下下。
有些人喜欢一股脑的往意识里塞满需要处理的海量信息,就相当于一次性往容纳空间只有7个人的舞台上塞进100个演员,这样的结果是根本无法正常表演,这就造成了意识超载,并会出现信息间的相互干扰,这时大脑貌似在处理信息,其实什么成效都没有。
这样不合理地使用大脑,只会把大脑弄懵,造成工作效率低下。那些接到任务,喜欢一头扎进细节中的人,似乎在那里费力的工作,其实半天过后大脑还是一团乱麻,无从下手。所以,由于工作记忆的局限所在,在思考和做决策时,一时间考虑的信息量越少, 思考的效率反而越高。
让有限的工作记忆空间发挥最大的效能,方法很多,下面逐项进行说明:
——同一时间,脑海中的信息量越少越好。一次只试图理解一个概念;做选择时,一次只审视选择的一个方面,彻底梳理完毕后,再思考审视下一个方面。要记住,贪多嚼不烂,一次只往口中塞一个馒头。
一心多用,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因为还是受舞台的限制,所以也是一种对大脑资源的巨大浪费。很多人喜欢一心多用,以为这样能提高效率,其实这就相当于在一个舞台上同时演出两场舞台剧,结果就是两场剧相互影响,完成的准确度和效率都会下降。如果你尝试过同时左手画圆、右手画正方形,你就会发现,完全不如先画完一个,再画另外一个,效率更高、质量更好。
想轻松处理多项任务的方法也有,就是把其中的部分任务转化为下意识的动作,但是这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如果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多任务处理,最好的选择搭配是一个有意识行为加一个无意识行为,比如写文章时边思考(有意识)边敲击键盘(下意识)。
——进行知识的归纳。归纳是一种简化,是把复杂的内容浓缩成一句话或者几个要点,越简化越好,这样同时间处理的信息量就能成指数级倍增。
所谓概念,就是一类事物一般性和本质性的特征,很多外行读专业书籍读不懂,就是因为一个简简单单的专有名词,涵盖着极其复杂的意义。对于专业人士来讲,这一个专有名词也只是占用了一个工作记忆的信息量而已。
——进行数据组块化。有这么一串数字“95136745”,如果你单个记,则占用了8个工作记忆数据量,但是你分成2个组块,比如“9513 6745”,此时便只占用了2个工作记忆信息量。顶尖的国际象棋大师们,脑中棋盘的布局都是以组块化的形式存在的,组块化就是一种归类和结构化思维。
素描时,会先把每个部分的整体轮廓描绘出来,轮廓就是细节的组块;建房子时,首先要有设计图,把每个房间的功能分区和位置设计好,这也是进行组块化;写文章时,首先要搭建文章的整体框架和结构,每个章节和部分都是组块。
学会先搭建整体架构和组块,再填补细节,这样最能有效弥补工作记忆舞台的局限性。
——进行可视化处理。我们的视神经中枢极其发达,我们进行思考分析等各种脑力活动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视觉中枢,而且利用视觉学习有三个好处,一是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图像化后,处理信息所需要的脑能量较低,其实大脑并不擅长处理文字,因为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但是视觉过程已经演化了数百万年之久,看图才是大脑最为擅长的工作。
二是视觉信息能包含大量的文字内容,将一幅图像转化成文字的工作量巨大,所以视觉化学习相当于归纳压缩了信息量,进而给工作记忆减负。三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视觉,最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比如“在风口上,猪都能飞”,就是用视觉化的方式,充分解释了利用发展趋势和时代推力的作用。
以上三个好处,充分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喜欢听故事,因为费脑少,信息量大,好理解。但是我们需要做好区分,可视化学习并不是指看电视、刷抖音等被动学习的过程,而是指主动有意识地学习思考的过程,主动学习的方式有写作、给别人讲。
最好的思考,不是想想想,而是写写写。
经常通过“想”来思考的人,通常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容易忘,二是容易走神,三是结构不清晰。四是经常没有结果。
——容易忘。因为工作记忆这个舞台上,演员上上下下,就像踏在沙滩上的脚印,如果没有刻意转入长期记忆,很快就被时间冲刷干净了。就像灵感,如果没有付诸笔下,下一秒可能就忘了,很可能一个人的真知灼见就这样凭空消失了。
当我们为一件事情构思想法和理由时,如果想到了第四或第五个时,通常开始的第一个理由就要用力进行重新回忆了,这简直就是一种重复性的脑力浪费。尤其是在我们进行复杂思考时,比如做数学题,一般很难在脑子里完成所有计算的推演。所以靠想,很容易思考完就忘。
——容易走神。我们大脑中的观念,时刻万马奔腾,做过冥想训练的朋友都知道,想要专注于呼吸, 排除各种杂念有多困难。当一个人思考之时,最大的敌人就是那些抑制不住的杂念和干扰。
——结构不清晰。“想”的思考过程,是一种抽象,而结构是一种具象化的产物,在后面“写写写”的思考方式时进行比较说明。
——经常没有结果。有些人想得很多,但是想完后好像没有拿出什么结论,就是因为想的思考过程过于抽象,从茫然中来,到茫然中去,容易无疾而终。
相反,利用“写写写”的方式进行思考时,好处有三点,一是不容易忘,二是不容易走神,三是结构清晰,四是容易发现问题。
——不容易忘。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下来的东西就等于在腾空工作记忆。
——不容易走神。阅读时,除了动用眼脑,加上指读或者口读,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动用的器官越多,精力越集中。一般来说,如果精力不集中,根本无法写出有意义的东西来,也就是说,写作只有在精力集中的情况下才可能做到。不断进行思考加动笔的写作练习,就会增强专注力。
——结构清晰。写下来的东西,尤其是以思维导图形式存在的思考所得,动用了“视觉化”系统,当你在想的时候,观点和想法是抽象和虚无的,但是落到纸上,所有想法和观点一“目”了然,结构和思路会更清晰。
——容易发现问题。写下来的东西,可以让自己站到旁观者的视角,看一看观点和论据的合理性。当自己写不出东西来的时候,很可能是自己根本就没有弄懂,或者根本就没有形成有价值的思想,只是不成熟的杂念而已。
如果仅靠想想想,脑中的思考过程始终是模糊的,只有当你把它写下来,或者说给别人听,你才会发现有些问题是自己还没有想到的,或者有些思路是有漏洞的,这些问题只有在写下来的时候,才能发现。
本篇文章先分享到这,如果感觉文章真诚且有用的话,敬请打开微信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哲新ii ,获得更多往期内容。喜欢的话,也帮忙推荐给您的亲朋好友 ^——^。
作者丨哲新,微信公众号“哲新ii”(ID:zhexinii),改变的促成者,努力用文字改变他人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