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自已,共同成长
近段时间,参加了晓波心理成长小组举办的一期读书会,书名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读书会报名时,我觉得对于一个七岁半孩子的妈妈,这本书似乎不太合适,小博已经很会表达,我们的关系也不错,按小博的话,我们是“好朋友,好兄弟”。以前,虽然自已经常看书,我也没有看太多育儿方面,一听书名,就带有很操作性的书。但出于对线上读书会这种形式的好奇,也很想结识一些好学而有爱的妈妈,我报名参加了这期。
目前,我读过前四章,对第一章和第二章重点通读,并作了笔记,这是一本互动性很强的书,每一章都需要针对孩子不同的情况,在实践中去印证。对前两章,我最大的收获是“共情”。
回想起来,小博也不是没有不好沟通的时候,有时候,他发脾气“不合常理”,我会跟他说道理,甚至教育他,他生一会气,或者不理他,过一会就好了,但实际上,他没有弄明白是为什么,只是迫于教养和妈妈的权威,妥协了。分析原因,这样的时候,我已经有了自已内心的标准,虽然我是在听他说,但我脑子里是想怎么把我的标准施加给孩子,让他按照标准去做,来管理自已的情绪。我试着用书中的“共情”和孩子交流,把自已的标准放在一边,从孩子的角度来和他一起分析问题,感觉沟通上又上了一个层次。
前几天,小博写毛笔字回来郑重的对我说:“妈妈,我已经和橙子(他的同学,一起写毛笔字的小伙伴)约定了,明天你要带我们去姥姥家钓龙虾”,我笑他自已当老板了。打电话问橙子奶奶,奶奶也正在给橙子做工作,说:小孩子说话是不算的,姥姥家太远了。征求奶奶的意见后,我笑着跟奶奶说:“算话,我们家小博说了算。”在家和小博商量好,以后约小朋友要先和妈妈商量,这次答应他,作业等回来做,先去玩。他很开心。第二天,疯玩了大半天,晚饭时回来,送小伙伴回家,他不情愿走,说还没玩够,我说晚上还有作业要做,虽然还是跟我走了,路上,他粗声粗气的发脾气,脚步拖沓,想起为他把加班调整了,玩了老半天,太得寸进尺了。我忍住发火,看了他一会,说:“我发现你现在鼻孔特别大,都胀圆了,一定是特别生气,你平常的时候不是这样的”,他大声说:“是啊,我都没玩够,你就是不让我玩!”我说:“我知道,你现在还觉得没玩够,有个词叫“意犹未尽”。他停顿了一下,可能在想那个词,又大声说:“我想和他晚上在一起吃饭,然后玩沙子。就是你不让我玩!”我说:“妈妈也很想让你玩够啊,一直玩到天黑。”我停了一下:“那你的作业什么时候做啊,你昨天的安排不是有问题了?”他有点沮丧,还是很生气。我说:“要是作业不做该多好啊,就可以放心玩了,我们不做了吧?”他马上说:“不行!”我赞赏地说:“我知道小博就是很有责任的男子汉,说话算话,自已一定能想到办法。”这样,我们边说边走到家,他自已做作业去了,后来自已说,以后把必须要做的作业先做完,再约小朋友去玩。
这样的交流,我也很轻松,没有动气伤肝,很平和的,他自已平复了情绪,并总结了办法。这样的小事发生了几次,我也如法炮制,有一次,在姥姥家发脾气,我们悄悄说了几句,他就好了,姥姥很奇怪:“就这样好了?”有一天晚上,家里放电视,看到电视上一节讲被收养的孩子,我说,这个孩子还是很幸运,收养的父母待他很好,条件也好。他晚上睡觉前和我说:“妈妈,就算别的爸爸妈妈家有很新的房子,开宝马的车,有很多礼物,我也是不愿意去的,因为,别人的妈妈不明白我说什么。”我明白,孩子说的是“妈妈懂我”,让我深受感动。
读了前两章,我还有一个体会就是:不要随便给孩子打标签,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谈论他。不管他有多小。
小博中班的时候,参加了一个绘画班,我是本着让他去玩的心态去的,随意发挥,当然绘画班会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一次参加一个小朋友的绘画展,他得了一个铜奖。回来喜滋滋的拿回来。大人都没当个事,吃饭的时候,家里人就在一起,就说起现在学校都这样:学校给每个孩子都会发奖,最差的也有个三等奖,铜奖。他当时可能在旁边玩。后来,他不怎么喜欢画画,有一次,我和他画一个手抄报,他不画,让我画,我问他怎么不画,他说:“妈妈,我画不好画。”我说怎么会?你画的最棒了。他说:“妈妈,你骗我的,我上次比赛都得的铜奖,是最差的了。”这个事,我引导了他很久,现在基本是没有这个结了。我也提醒自已,绝不当着孩子评论他,把他当大人一样的沟通,也反对家人和朋友逗他。我让他有高兴的事或者不高兴的事,可以画画,或者写信给妈妈,他经常会给我很多惊喜。
这本书我还要继续读。认真体会,不仅对孩子,和家人,和同事,和朋友沟通中也同样有共同的特性。因为,孩子只是我们成长路上,最原始,最纯真的阶段,我们都是长大了的孩子。
感谢读书会用心、有爱的妈妈们,祝你们幸福!感谢晓波老师,虽从未谋面,我一直默默关注,智慧从容、善于学习的你一直是我的榜样。感谢小博,让我又一次体会成长的美好,并有无穷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