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0.个人评语
作为一本10年前的书,我给予这本书很高的评价。不仅仅因为作者流畅的文法,还由于作者看待“成功”独特的视角。虽然本书的副标题是“The Story of Success”,而我更倾向将这本看成“Reborn and Bebuild”,一本关于“意识到自己被塑造”的书。
1.本书的内容
本书主要从机遇与文化传承两个方面,向读者证明,个人努力并非个人成功的决定因素。成功人士并非白手起家,他们的非凡成就都得益于特殊的机遇和文化的优势。这使得他们比常人更容易积累优势,成就自己在某种技艺上的10000小时,以普通人难以察觉的方式认知世界,最终取得非凡的成就——看似完全依靠个人奋斗的成功人生,其实不然,他们是特定时代、特定地点、特定文化的产物。
“只关心成功人士是什么样的人,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探究他们从哪里来,只有这样才能明白为何某些人成功,其他人则流于平庸。”
卓越成就(或成功),是有规律可循的,是由一系列可以预知的、强而有力的优势积累和机遇构成。
1.1 机遇
机遇可遇不可求,它决定了我们优势累积的模式,比如父母营生、时代潮流、同时代新生人口量、学校设备、从事领域....
•加拿大冰球运动员,依靠出生日期靠前积累优势:1、2月出生的运动员表现更佳;•计算机科学家比尔 · 乔伊,依靠编程打工积累优势:10000小时;•比尔盖茨,依靠高中学校的计算机设备累积优势:从8年级到中学毕业,5年;•甲壳虫乐队,依靠在德国汉堡的演出积累优势:2年1200场演出;•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人,依靠时代变动累积优势:躲过了一战、二战,享受高品质的教育资源;•富裕家境的孩子,依靠父母言传身教累积优势:更具有“权利”意识,更适应社会;•....
机遇难求,正因如此每一次好奇、每一次挑战、每一次深夜痛哭都值得被关注,每次心灵上的震荡都可能是累积优势的机会。
1.2 文化传承
文化直接决定我们的行为模式及看待世界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塑造我们。我们每个人人都成长在一个文化环境之中,而文化环境又是集优点、缺点、素质、倾向等各个属性于一身的综合体,为什么人们不愿意正视这一事实——我们没办法割裂我们的行为与成长环境之间的关系。
•犹太文化
众所周知,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种之一。20世纪曾经流行过“三个犹太人改变世界”的说法,这三个犹太人分别的是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马克思。且不说这种说法是否有夸大之嫌,犹太人确实由于某些个体的非凡成就,在20世纪备受瞩目。具有犹太血统的人在全美高端职业(比如律师、大学教授、商界精英)占有很高的比例,而在诺贝尔奖获奖者中,占比更是达到17%。虽然,不具备完全的统计意义,但犹太人身份(文化)在帮助犹太人取得非凡成就方面的确起到关键的作用。
19世界末20世纪初的移民潮,使美国人口首次超过了1亿。在众多移民中,犹太移民与来自其他地方的移民有明显的不同。
来自爱尔兰和意大利的移民多是欧洲贫困地区的农夫,而犹太人不是。由于某些历史和宗教原因,许多世纪以来,欧洲统治者不允许犹太人拥有自己的土地。对犹太人来说,这本来是一种不平等的劣势,却“被逼迫”转化成一种优势。由于没有土地的困境,犹太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下,都必须通过商业和手艺营生。可想而知,当这些经过数百年锤炼、具备手艺和敏锐商业嗅觉的犹太人涌入自由新鲜的美国,他们的优势也得到了极有效的发挥。第一批移民美国的犹太人大多靠手艺经商,积累财富,而他们的下一代不但受惠于财富得到更好的教育,更从他们父辈那里传承下来一种理念:自主的决定生活的方向,将意志力与想象力结合,付出与回报总会相连。
•大韩文化
大韩航空公司1997年来航班失事事故连发,飞机的损失率是美国航空公司的 17 倍之多,1999 年美航、法航等纷纷中止了与大韩航空的合作关系。从那时起,大韩航空痛定思痛,决定扭转局面,现在已经成为天合联盟的成员。这转变背后深层原因是什么?
是文化——怎么可能?一个民族的文化和飞机失事能有什么关系?
心理学家用权力距离指数( PDI )评定人们对待比自己更高等级阶层的态度,特别是指对权威的重视和尊重程度。指数越高,人们对权威的态度就越尊重。曾经有人对不同国家的飞行员进行权力距离指数测试,得分第一名是巴西,第二名是 —— 韩国。
机舱里的情况也可想而知,虽然机长和副机长平摊飞行职责,但在尊卑有序的韩国文化中,机长依然具有绝对的权威,可以独断专行。当副机长发现问题的时候,出于对文化的服从,往往不敢直说,反而会以暗示性及缓和性的语句提示机长——恰恰是这种包含暗示的缓和语气,使机长误判当前情况的紧急性,从而导致事故。
面对这种文化困境,大韩航空也找到了相应的对策:强制所有机组人员,使用英语沟通。将英语作为克服“权利距离”的工具,打破森严的韩国等级文化:正式称呼、非正式称呼、直接称呼、熟人称呼、亲密称呼和普通称呼;而且利用英文“以说话者为导向”的文化优势,取代“以聆听者为导向”的文化困境。
【以聆听者为导向:表述的意思是否明白清楚,取决于聆听者自己——大部分亚洲国家都是如此;以说话者为导向:是指说话者有责任将意思清晰明确的表达出来】
•亚洲农耕文化VS西方农耕文化
作为农耕民族,珠江三角洲的农民,每年都会有3000小时的工作量——种稻的民族,两季稻或者三季稻子主要得益于水的灌溉,所以人们耕种的次数越多,收割的粮食也越多。以这样强度的劳动为职业的农民会有怎样的生活态度呢:他们都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种稻农民的劳动投入与产出之间有明确的关联。这种生活态度深远影响了我们学习和工作的理念:多劳多得,不劳无获。
而西方农业却恰恰相反,无论是麦田还是玉米地,每隔几年必须休耕,否则土地很快就会贫瘠。所以,西方的教育改革常常为了避免大脑贫瘠而将暑假延长——美国特色的文化遗产。美国学生每年在校时间平均为180天,韩国是220天,日本是243天,中国的情况想必我们都深有体会。
无忧无虑的暑假对学生的阅读与数学成绩毫无益处——一个在暑假学东西的孩子与一个在暑假看电视的孩子,差异就是这样一点点拉开了。这也是为什么亚洲国家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要高于美国的原因所在。
2.《异类》的一些感想
当你读完这本书,你很可能立刻得出如下结论:
个人,是无法仅凭个人努力、独自走向成功的;
成就卓越的异类总是极少数的,他们总是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环境的产物;
成功不是随机事件,是由一系列可预知的、强而有力的优势环境和机遇构成的。
然而,知道这些结论,对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帮助,似乎还会造成一种绝望——普通人注定是普通人的一生。
我觉得最好不要将这本书定义为“成功学”的读物,而是看成一本深入了解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书。年少时,我也曾经自以为是的认为“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也会很容易说出毫无逻辑可循“因为我是我,所以我是我”(就像“因为爱所以爱”一样荒谬)。这本书从“机遇”和“文化”两个角度,已经向我证明:我并是自己塑造的自己,多半是“被塑造”的。我身上的优缺点,都可以从成长经历和环境中找到根据:
•比如,我不知道如何与长辈或上级好好相处,这个问题很可能源于所受文化的“权力距离”影响;
•比如,从小到大,大多数的寒暑假都会被自己白白浪费,而没有在课业技能上有所努力,这可能源于脑海中“放假就该好好玩耍”的狭隘观念;
•再比如,我不喜欢冲突或者提出异议,可能也是延续了“听老师的话”习惯;•再比如,我能从书中找到很多乐趣,多半是因为我姥姥是小学老师,在很小的时候总有一些小人儿书可以看;
•....
当然,我不是在甩锅,看清自己的样子是一个成年人的觉悟。一旦明白自己是被塑造的以及是被如何塑造的,才有可能重塑自己;当然,做到不容易,但是很必要——因为没有心智约束、自我察觉的人并不是一个自由的人,而只会沦为感觉喜好的奴隶,而那些感觉和喜好有多半是被植入的。
所以我才会想到“Reborn and Rebuild”。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10000小时定律”——成为大师,必然要累积优势的10000小时;但我想,普通人很难做到10000小时,也许1000小时能成为专家也不赖:每天4小时,需要1年;每天1小时,需要3年。
思考
1.文化环境对我的影响很容易举例;而机遇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哪些?能不能举出几个例子?
2.书中有一处定义了好工作的标准:自我掌控的主动性、有意义和有收获的复合性、付出与回报的关联性。你的工作是这样的么?还有没有其他的什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