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是中小学生常被要求完成的长假作业。依本人十余年的教学经验,孩子们交上来的读后感相当一部分是搜、拼、凑来的,这其中的原因自然很多,但自省一下,至少我们老师们不能忽略了以下两点:一是,不给他们选择读什么的自由,只给他们“命令式”的任务,要求或推荐的读物不合他们的喜好或是超出他们能独立理解的范畴。二是,不给他们为什么而写、写给谁看,具体写什么内容、怎么写的要求和指导,更没有提供可参考模仿的示例。
我试着结合我的儿子小学高年级段写读后感实例来谈谈解决第二个问题的一些经验。
我的基本原则是初读学写阶段,不求全面,只要集中;不问深刻,只要真实;不必深刻,只要清晰;不拘形式,只要乐意。
我的办法是,变着花样给“任务”,让孩子一不小心完成“写”的作业。从而不畏惧写,不抗拒读写结合。
一、把“写”换成“说”
作文和说话都是有具体接受对象的,是与他人分享,不是自说自话。那么,我们不妨调整我们固有的传统的应试命题方式,试着创造一个模拟出来的真实的交际环境,拟定一个假定的交际对象(或群体)将任务设置成口头陈述、当面交流的情境中,变“写读后感”为“给同学或朋友推荐这本书”。并给孩子明确的写作目的(如:说服他去读这本书)并提出一两个具体的要求。(比如:清楚地概述故事、讲述自己喜欢的理由,不要忘记留下点悬念)。这样,孩子就知道他要说什么,怎么来说更可能达到目的了。我们甚至可以借助录音软件,让孩子直接“讲”出来,分享给他的小伙伴或同学。他们会觉得这样的写作形式很新鲜,乐意一试。
以下,是小胡四年级“说”的《铁哥们擒贼记》“读后感”:
拉斯莫斯和彭透斯在一天晚上来到了伯爵的屋里。同时来到伯爵屋里的,还有一位吞剑者小偷。吞剑者小偷和他的妻子偷走了伯爵家的一大袋银器。但碰巧被拉斯莫斯看到了。吞剑者一家为了不让拉斯莫斯报警就威胁他们,绑架了他的小狗。阿斯莫斯为了保护小狗,就答应了他们的条件,并且答应他们星期六晚上来取小狗。但阿斯莫斯忍受不了和小狗分别这么久,于是找到了他的朋友彭杜斯,一起去准备把小狗偷回来,顺便把那一袋子银器和吞剑者一家也交给警察。但他们的行动失败了。
到了周六的晚上,到底会发生什么呢?小偷会兑现承诺放了小狗吗?他们难道真的逍遥法外了?我希望谜底由你来揭晓。
这本《铁哥们擒贼记》是我的一个朋友推荐给我的。这本书的作者艾斯特丽德林格伦,也是我最爱看的《长袜子皮皮》的作者。
这个故事当中最精彩的是动作描写。每当读到动作描写的时候,脑海里就会浮现很多生动的画面。看这本书就感觉像在看电影一样。
我觉得故事的两位小主人公很善于动脑筋。当盗贼把他们关在一栋封闭的楼房内的时候,他们会想到用两条裤子打结连成一根绳,从窗户里爬出去。
假如你来读故事,你一定不能错过第十章。这一章极为生动地描写了两位小主人公是怎样从大坏蛋手里逃脱的。相信它也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将“写”与“仿”结合
与很多技能的学习一样,写作是从模仿开始的。读写结合之所以一直来被大家公认为是互利互促的学习途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能从所读中模仿借鉴以学习和提升写作技能。
读后感自然可以谈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感受和启发,表达自己多角度或层次的思考,其实也可以分享阅读时的心情、感触、联想和想象。读后感分享的内容可以是这本书,也可以是这一类书。以下是儿子刚学完林海音的《窃读记》之后,完成的一篇作业:
童话像块巧克力
童话充满想象,像一列神奇的列车装载着人类灵魂的全部美丽,把我们载向书香世界。童话是甜美的,像一颗奇趣的巧克力,带我们进入梦幻的天堂。小王子、彼得潘、爱丽丝、毛毛、多萝西、稻草人,他们就像我童年的朋友,陪伴我成长。而我最喜欢的朋友还是长袜子皮皮。
皮皮是一个活泼、有趣的小女孩。她会拿着金币去买四十公斤糖果,她会把玩具店里所有的玩具买下来,她还会问药剂师有没有一种豆子既能擦家具又能治百病。总之,皮皮经常做一些不可思议又特别滑稽的事情,所以,我每次读她的故事都会捧腹大笑。
记得有一个晚上,我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便想起了我最爱的那本《长袜子皮皮》,于是酝酿了一次“窃读”计划。我溜进妈妈的房间,在一排又一排花花绿绿的书中,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我从头来用眼睛又搜罗了一遍。啊!在这,在最顶上一层。我踩上椅子,踮起脚去拿。呀!拿到了。我一溜烟折回自己房间,轻轻打开灯,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三页,我像一只很久没吃过东西的小老鼠贪婪地品尝着……
我们吃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童话就像我最爱吃的巧克力,满足了我阅读的饥渴,也给了我成长的营养。
(熟悉《窃读记》的朋友应该不难看出,开头、结尾、中段都有模仿和借用的痕迹。其实孩子文中“窃读”之事纯属虚构)
读后感能不能长成这篇短文的模样呢?
当然是可以的。如果我们的期望是:让孩子来谈一谈,“我最喜欢的图书类型”并举例子说明我对它的喜爱。
三、让“感”从“问”中来
孩子对作品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感性的表层,也许有些思想和灵魂的东西,有关人性和成长的话题,他在阅读中触碰到了,甚至能敏锐地嗅到点什么,但很难准确清晰尤其不易深刻有条理地表达出来。所以,孩子在写“读后感”的时候容易贴一些说教意味很明显的道理标签,也许他根本还不懂得这其中的道理。怎么办呢?
我的做法是,不必非得有我收获了什么,我得到了什么启示,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诸如此类的结论。我鼓励孩子提问,说出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交流自己的疑惑或假设。
因为有“问”才有“思”,有“思”即有感。
《小王子》小胡从一年级开始读。我买给他的是注音、插画版,几年下来翻得掉渣了。他读四年级的时候,我带着他重读一遍,想和他做一些故事以外的交流,感觉很费力,除了好奇心、想象力,我们找不到再进一步的空间和话题。前段时间为完成假期作业,我提议他又读一遍。他完成了下面这篇读后感。标题是我给的建议,它的原标题是《大人,不要忘记你曾是个孩子》
青蛙,不要忘记你曾是一只蝌蚪
--读《小王子》
青蛙,不要忘记你曾是一只蝌蚪,大人,不要忘记你曾是个孩子,不要忘记你也曾有纯真的心灵。
满头金发,黄色的围巾,纯洁的心灵,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他就是小王子。他来自神秘的B612行星,他带着好奇心去拜访其他的行星。在不同的星球上他遇到了行行色色的奇怪的人。对他们,小王子有太多的疑惑:
国王,你没见过我,为什么说我是你的老百姓?
我佩服你,爱慕虚荣的人,可是,这有什么值得你快乐的?
酒鬼,你为何为了忘记羞愧而喝酒,却又为喝酒而羞愧呢?
商人,你以为你数过的星星都属于自己,但你拥有的只有锁在柜子里的写满数字的纸罢了呀!
点灯人,为什么没有居民,你还要死守规定不停地点灯熄灯呢?
地理学家,你怎么从不离开办公室去勘探,而只负责记录呢?你怎么能肯定,世界上的山脉、海洋都是永恒不变的呢?
在地球上,小王子发现有很多国王、点灯人、地理学家、商人、酒鬼和爱慕虚荣的人。我觉得那些大人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大人相似。小王子的疑惑也是我的疑惑。这是蝌蚪对青蛙的疑惑。青蛙曾是蝌蚪的时候,会不会也像我和小王子一样,对这些星球上的大人们带着同样的好奇和困惑呢?
故事里的飞行员正是因为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画了一幅“蟒蛇吃象”,却没有一个大人能看明白他的画,所以就这样一个人孤独地生活着,没有一个真正谈得来的朋友,直到遇见了小王子。他能和小王子成为朋友,互相理解,是因为,他还记得他曾经也是一个孩子。但是就像故事的开头所说的,“所有的大人变成成人之前都曾经是个孩子,可惜,只有很少的一些大人记得。”就如同,青蛙也会忘记自己曾是一只蝌蚪。
如果有一天我长大了呢?
他曾经在读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写下这样几行字:
父母给予了海伦凯勒生命与帮助;莎利文老师成就了海伦凯勒的一生;马克吐温、泰戈尔、爱迪生送她走上成名之道;哈佛大学搭建了她人生的转折之桥;追求完美、坚持、好学锻炼出了这位文学大师—海伦、凯勒。
假如没有沙利文老师的帮助,那海伦凯勒会是什么样子呢?
假如她没有失聪失明,她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善用你的眼睛吧,犹如你明天将失明,聆听美丽的歌曲吧,犹如你明天将要耳聋,抚摸每一件你想摸的东西吧,犹如明天你的触觉将会衰退。你要充分利用你的每一个感官,通过自然给予你的感官感受自然。”
这样的几行字算不算他的读后感呢?
答案你说了算。
读后感还可以有哪些新的样式呢?
以后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