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两会圆满落下帷幕。两会期间,“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成为高频词汇,牵动亿万中国民众的心。党中央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强调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要求各级干部要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自己工作的不懈动力。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作为指导今后5年乃至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20个主要指标中,有7个是民生福祉类的,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是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的,足见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问题是一项经久不衰的议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始终是考核我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指标。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是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判断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最高标准。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新时期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
改革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让人民群众日子有奔头、未来有盼头,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力。两会上代表们提出各项惠民提案,体现了国家在顶层设计上“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基层公职人员如何走好最后一公里,将惠民政策落地开花、生根发芽,在群众生活中结出硕果,让改革的成果真正惠及群众,是日后工作的要点。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作为基层公职人员,我们要时刻以百姓之心为心,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在琐碎的日常工作中努力做到身处顺境而不骄,面对困境而不馁,不拘泥于眼前的“苟且”,以“初心之力”直抵“诗和远方”,为“生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美好中国奉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