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九章里说:“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意思是说:“和解大的怨恨,必然会留有余怨;以德报怨,这哪里可以算作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圣人持契约为凭据,而不以德怨指责于人。依据契约即为有德,背离契约即为无德。天道对人没有偏爱,常得助的是善人。”
孔子在《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原意为:一个学生问孔子:别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养感悟他,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
乍看,老子和孔子在这个观点上有差异,实际老子和孔子在对不同的对象在讨论德怨问题。《道德经》是老子告诉国君应该如何治国,而《论语》是孔子在告诉平民百姓应该如何相处。所以,“以德报怨”是治国,是自上而下讲德怨,”以直抱怨”是做人,是平级相处讲德怨。
“以德报怨”是治国,是保障“公与私”之间持续和谐的必要程序。有句老话:褒贬是买家。只有允许民众对政府有怨言,才能发现社会矛盾的症结所在,进而出台解决纠纷的政策。若不允许民众埋怨,不允许提意见,怎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以智慧著称的古以色列贤王所罗门说:“以德报怨是一种光荣。”——这恰是站在执政者相对于民众的角度而言的“百姓心为心”,“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不与民争利。 “以直抱怨”是两个平等个体或团体之间相处出现纠纷时应遵循的合理原则。《汉谟拉比法典》言“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正是此意。韩信受胯下之辱,堪称大忍的表率;最后却以德报怨,又是“知人”善任的楷模。以直抱怨”是做人,“以德报怨”是治国。国际如人际,所以,外交“以直抱怨”,内政则须“以德报怨”。《道德经》“以天下观天下”思想是国际和平发展的终极指导理念,是要用全球眼光来审视国际事务,而不是只考虑本国利益却不顾他国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