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概念
- 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
- 财政政策:政府决策者对政府支出和税收水平的确定
- 乘数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总需求的额外变动
- 挤出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了投资支出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
- 自动稳定器:当经济进入衰退时,决策者不必采取任何有意的行动就可以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变动
内容提要
- 在建立短期经济波动理论时,凯恩斯提出了流动性偏好理论来解释利率的决定因素。根据这种理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的供求平衡
- 物价水平上升增加了货币需求,提高了使货币市场均衡的利率。由于利率代表借款的成本,所以较高的利率减少了投资,从而减少了物品与服务的需求量。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明了物价水平与需求量之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
- 决策者可以用货币政策影响总需求。货币供给的增加降低了物价水平既定时的均衡利率。因为较低的利率刺激了投资支出,所以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相反,货币供给减少提高了物价水平既定时的均衡利率,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 决策者还可以用财政政策影响总需求。政府购买增加或减税使总需求向右移动。政府购买减少或增税可以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 当政府改变支出或税收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变动可能大于或小于财政变动。乘数效应往往扩大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挤出效应往往减少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 由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以影响总需求,所以政府有时用这些政策工具来试图稳定经济。经济学家对政府应该如何积极地进行这种努力看法并不一致。根据积极稳定政策支持者的看法,家庭和企业态度的改变使总需求变动,如果政府不对此做出反应,结果就是产量与就业的不合意及不必要的波动。根据积极稳定政策批评者的看法,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发生作用都有相当长的时滞,以至于稳定经济的努力往往以不稳定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