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第三章 偏安一隅 文化繁荣2
提纲:
1.与南京有关的文学作品
2.佛教文化的南京发展与影响
3.本土戏曲发展
4.科教文枢
5.文化遗产
6.此段的一点读后感
内容:
这一段综合分析,书中主要以提纲的形式做了一个总领,并没有一一详细分析。很多内容与南京的关系比较侧面。我的归纳以“作品概况”和“与南京关系”两个方面进行,不到之处多多包涵。
后面佛教仪轨一段因为之前分享已经做过详细组织,这里也不做重复整理
1. 与南京有关的文学作品
*《文心雕龙》
刘勰(约465年—约520年),南朝宋代出生,居于钟山的定林寺十多年研习佛儒经典。历时五年完成中国第一部文学评论著作
*《千字文》
周兴嗣,南朝梁代人,(《尚忆故实》记载)梁武帝令殷铁石在王羲之书法中拓出一千个不重复的字,又令文学侍从周兴嗣编成押韵有意义的文句。中国成书最早的儿童启蒙读物
*《昭明文选》
萧统,南朝梁代武帝长子,组织文人共同编选。中国最早的诗文总集
*《世说新语》
刘义庆,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中国最早的笔记小说集
*四大名著
*《永乐大典》
解缙,明成祖时大学士,初名《文献大成》,永乐元年起,永乐二年完成
姚广孝等人于永乐六年重新修订好,装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
目前全球尚存400余册,国家图书馆馆藏221册(223册在国内)
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儒林外史》
吴敬梓,清初文学家,32岁购置秦淮水亭,定居南京
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大地》
赛珍珠,美国女作家,1919年受聘在南京金陵大学和东南大学教英语和英国文学。在南京居住了15年,在南京写过《放逐》、《大地》(该作品获诺贝尔文学奖,原名《王龙》)、《异邦客》(为其去世的母亲所做的《凯丽的传记》)、《东风、西风》(原名《天国之风》)
第一个英译本的《四海之内皆兄弟》(《水浒传》)是赛珍珠所译
2.佛教文化的南京发展与影响
南京有1780多年的佛教文化发展史
南京第一座寺庙“建初寺”是东吴时期所建
汉传佛教的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都与南京有关
南京是中国瘗藏圣物最早、最多的城市,先后十次供奉佛舍利(佛顶真骨)
*公元222年,大月支人,支谦受孙权重用,佛教在南京(吴地)初传
公元247年,孙权为西天竺沙门康僧会建东吴大地第一个佛寺“建初寺”,建寺的地方叫“佛陀里”,建“阿育王塔”(这个故事记载在敦煌第323窟中以壁画形式记载下来了)
*栖霞寺千佛岩是中国南方最早开凿、规模最宏伟的佛窟群,始于南齐,最早开凿的的是无量寿佛(千佛岩之最)。全山先后开凿294个佛窟,550尊佛菩萨像
*“菩萨皇帝”梁武帝萧衍“佛化治国”,曾大肆修建佛寺。一生四次舍身佛寺。创立了“三教同源”(儒释道)
梁武帝对“有神与无神争论”进行干预,驳斥范缜《神灭论》,成为中国佛教有神论确立的标志。
南梁时期,佛寺有2846所,82700名僧人,建康成为与洛阳齐名的佛教中心
*汉传佛教主要有8个大乘宗派,2个小乘宗派
牛头宗:禅宗四祖道信下分支。法融(唐)牛头山研习七藏经书,称为“东夏之达摩”,牛头禅是中国禅的根源
法眼宗:禅宗分支,主张把握本心,客服对立。文益禅师(南唐中主李璟迎)住报恩禅院,后建清凉寺。撰写了《宗门十规论》(赐谥“大法眼禅师”)
*佛教仪轨:
这部分基本在之前的分享《旧时江南,新城南京》里已经做过了,只列个提纲在这里:
比丘尼如律受戒、素食、梁皇忏、水陆法会、盂兰盆斋会、放生池、幽冥钟
*大报恩寺:明清时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金陵三大寺”辖领城南次大寺2座、中刹14座。永乐年间成为江南三大寺之一,是全国最大的佛寺,管理全国佛教事务的僧录寺所在地。大报恩琉璃塔成祖赐名“第一塔”。太平天国时被毁。
*瘞藏圣物
中国最早的阿育王塔(佛舍利塔)在三国东吴建业,孙权为康僧会请来的舍利建阿育王塔和建初寺。
刘宋(475年)僧人法献带回佛牙舍利,临终献出,藏于南京定林寺,后供奉于北京。
唐(824年)润州刺史李德裕在长干寺地宫发现21枚佛真身舍利
北宋(988年)玄装法师顶骨被迎至南京。
宋(980年)佛祖顶骨舍利奉献金陵长干寺称“真身塔”“圣感舍利塔”
以上这些是南京历朝历代有明文记载的舍利在南京供奉的内容。大概因为成书于2010年,所以书中依然写佛顶骨舍利被安放在阿育王塔中,后被奉迎至栖霞寺中。但2016年对外开放的牛首山景区的佛顶宫目前是真正安放佛祖顶骨真身舍利的地方。不过确认南京这块舍利的确是佛祖释迦牟尼顶骨舍利,有三点依据:
a. 经典上有记载:《洛阳伽蓝记》《法显传》《续高僧传》《大唐西域记》《集神州三宝感通录》《法苑珠林》《大唐西域记》
b. 历史上有传承:《高僧传》(中国首部僧史)《梁书》《建康实录》《重瘞长干寺阿育王塔舍利记》《 天禧寺新建法堂记》记载中有安置过程,符合发掘现状
c. 事实能证明:形态与文献记载一致
*南京是全国译经、讲经、刻经中心
*杨仁山,清,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启蒙者,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教育的佛教学堂“袛洹精舍”。在南京筹划金陵刻经处,并在延龄巷自建新宅作为经版保存。
*近代中国佛教凋零原因:佛教政策不当,战事频繁,人才凋零
*南京在杨仁山努力下成为近现代佛教文化策源地的原因:佛教教育改革,佛教协会创办,佛教研究兴盛,佛教参与政治
3. 本土戏曲发展
*南宋,南戏在南京流行
元代,“金陵曲派”在南京形成
*南京元代戏曲作家:白朴(1280年定居南京《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秋》)、金仁杰(《录鬼簿》)、杨纳
*梅花三弄(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明代朱权编辑了《神奇秘谱》。传为东晋“笛圣”桓伊所奏笛曲。后改为琴曲。
*《茉莉花》,誉为“第二国歌”,1942年何仿在南京六合采集改编成谱
4.科教文枢
*《海国图志》,清,魏源,故居南京龙蟠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被称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此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较为详尽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
*明代南京设立“国子监”,现在东南大学一带,都城北移后,称为“南监”
*江南贡院一段,后单独成篇,此处不赘述
5.文化遗产
*文保单位:国家级43处,省级110处,市级503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2个(云锦织造技艺、金陵刻经),国家12个,省级16个,市级87个
27个“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南京云锦、四川蜀锦、苏州宋锦“中国三大名锦”
*金箔厚度不超过0.1微米,金箔业分五行“拍叶、装沾、打箔、出起、切箔”
6.此段的一点读后感
有时候民族自豪感就是源于骄傲。这个几个小结所讲述的,就是值得骄傲的民族遗产。
我不仅和游客,也和一些游学的华裔孩子、海外的华语老师去介绍南京。他们学习中文,向往中国,但是说到中国特色,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瓷器和丝绸。我会直接告诉他们:你已经走在了富商的层次,会享受中国的美好了。但是,你远远不懂中国。如果说,丝绸是大户人家的小姐,温婉柔顺。那我们南京的云锦就是一国的公主,雍容华贵!在古代,你有钱就可以享受丝绸,但是你有钱没地位,你是不能使用云锦的。这就是南京的骄傲。
好像文化在南京的发展也是如此。如果文化在北方发展得好,那么南京鼓掌喝彩。如果北方动乱,那么没关系,来南京吧!你会比在北方更繁盛。
南京这个温床,保护和传承了中华文化,也使得这里与历史上著名的书画、戏曲、书籍、科技发展密不可分。
至于宗教那一段,有大段我补充在之前我做的顾问的课程笔记中了,因为那里已经有了相关提纲。
读一本书,不能拿这本书做全部,这只是一个引子。通过读这本书,了解到还有不太熟悉,没有了解过的内容,加之整理,查阅,归类,方便下次运用,这是我的个人习惯。
所以这几个小结,看似页数不多,但是却让我觉得可以扩展的内容很广、很深。尤其关于科技那一部分,与南京的渊源,书中没有细谈到,但每个南京人都知道的紫金山天文台就是与这段息息相关的一个景区。
碎片的知识,看似松散,实则不然,全部围绕了一个“南京”的主题。
至此,《重读南京》在我的手上,第一遍被读完了。全本书看来,内容非常丰富,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了南京历史更迭带来的文化沉淀。帮助理清一件事“为南京而骄傲,是有道理的”。不敢说全部都记住了,但是通读过全本书真的增长了很多见识。
做导游一段时间之后,很容易进入一个死循环:无论来的是什么客人,我会有一套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和说辞。讲真的,即使变化,也不太大。久而久之,不了解的知识,就不知道是在哪里了。只知道一些固定的,就会有“够用了”的感觉。良心上是知道学无止境,但是工作的疲累却常常让人给自己找理由。
这次机会真的不错,是个很好的鞭策。起码今天的我再说起南京,又多了很多可以让人眼花缭乱的典故和线索,即使不能助益金牌导游的考核,也肯定是对我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很大提高的。
今天翻开了《首付计划》。第一次阅读这种政府报告类的书,民国的语气有点半白话文,与今日不同。加上内容干涩,看起来得需要很大耐心。今天一下午,我也没读完第一部分。好多内容都是结合图的表达。的确新颖。
早在民国已经有这样完善而细致的规划,的确惊讶。明天起我会陆续做这部分的读书笔记。时至今日,书中一阵内容看起来仍然不落伍,我想今日南京也得益于此。
希望坚持每天看书,希望每天能记一两段,即使不能每天发布。希望每段发布都能不辜负看到这里的人。且行且珍惜…
-------水水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