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即将或者已经中年的你
别贪心我们不可能什么都有
别担心我们不可能什么都没有
-----------------
这两天读了两本书《你的幸福曲线》和《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第二本的英文直译是《中年危机哲学指南》。它们分别从两个视角解读和阐述中年危机的成因和应对,结合两本书的说法和我的理解。中年危机大概是这样的:
所谓危机,是指,幸福感衰退到达最低点。
如果把人生分割成上半场和下半场看,中年正好是处在上下场的交接区域,在上半场,我们身强力壮精力充沛,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觉得死亡是很遥远的事情。中年到来的时候,将感受到身体机能衰退的开始,比如常听到有人说:“第一次感觉到腰疼”/“现在熬了夜很难恢复”等等。
随着经历的积累到中年时,常会引发遗憾的情绪,与青年时不同,那时所面对的选择都是新的,当你做过很多选择之后,到了中年,闲来没事,就会对做过的某些选择产生莫名的质疑,会出现这样的反思:“如果当初我怎么样,现在就怎么样了”
再有就是,人一旦进入下半场,就像是突然意识到死忙的存在一样,会对生命的必然结果产生焦虑,会开始思考所谓“身后之事”,一个朋友刚刚年过40,有次聊天就说到,她已经计划好墓地买哪里,将来怎么葬之类的事。
另外,进入中年之后最难克服的心理其实是:空虚。这是每个中年人都熟悉的,到了这个年龄段,大多数人方方面面都稳定了,社会身份固定,收入平稳,家庭安稳。人一旦到了这种境地,就很难在生活中找到新的意义和新的激情,空虚感油然而生。没条件的开始抱怨生活平淡,有条件的开始寻求刺激:买跑车,赌博什么的,甭管有没有条件,都可以去聊个骚出个轨,反正年轻时没尝过的就想去试试。
这种找不到意义的情况太普遍了,别说我们普通人,就连大哲学家也对人生的这种悲惨处境感同身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就认为:“人生在世不过是一个接一个的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欲望满足了之后就会无聊,然后迅速产生下一个欲望,继续痛苦。整个人生就像一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摇摆,这就是人生的全部内容”
以上这些,是不是把你整绝望了?
别担心,深吸一口气,接着往下看,中年危机并不是每个人的宿命,在这些必然和规律的缝隙里,也有很多可控的地方,不一样的中年,只需一些小小的认知调整便能豁然开朗。咱们逐一拆解:
首先,生理上一些机能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
其实多数这种情况,并不是年纪造成的,而是生活习惯,不爱运动的人,体能下降是必然的,饮食习惯不好的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就是很大,这个锅不要企图甩给年龄,虽然身体硬件随着时间积累是会出现一些代谢和组织机能的衰退,但纯时间的影响,远远小于人为祸害的影响,换个角度说,只要你愿意,随时都可以做出改善,通过调整习惯,影响身体机能,不用我详细说,相信你能明白。随手翻翻各大社交平台,太多中年甚至晚年开始健身的人士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模版。运动和良好饮食习惯,对于生命质量的影响每个人都该敬畏,能操控的只有自己,对于你这也只是一种选择而不该是无奈。
其次,面对遗憾和后悔
人活一世,后悔的事在所难免,面对自己做的一些“错误”选择确实让人伤感,只要有选择权,你就可能会选错,不要夸大选择权本身的价值。仔细想想,如果我们重新面对当初那个选择,你真的可以有另外的可能么?不要拿你现在的“失去”,和没有选择的那种情况中有可能的“得到”比较,事实上,无论哪种选择,都是有得有失的。
另外,我们会倾向于低估没有做过的事情的风险,在我们为过去的选择感到懊悔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任何一种选择都会带来不确定性。比如说:我答应第二天一早开车送你去机场,结果我睡过头了,害你误了飞机,这件事我毫无疑问是做错了。应该懊悔么?确实应该,但是,假如那架飞机后来不幸失事了呢?
我们可以这样提醒自己,努力走好自己已经选择的道路,多关注现在拥有的东西,承认没有做的选择里的不确定性。
再次,面对死亡的焦虑
到了中年,想着自己的人生已经过了一半或者一大半,“人终有一死”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命题,而变成了一种真切的生存体验。不妨试着想想,我们出生前的状态和死亡之后的状态,其实是完全一样的,都是我不存在而已,既然我们不会害怕自己还没出生之前的状态,为什么要去害怕自己死之后的状态呢?
我们都知道永生是不可能的,渴望不死,就像渴望人可以拥有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一样,我当然可以想象,假如真的拥有七十二变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但如果我因为没有七十二变的能力而顿足捶胸,惶惶不可终日,你肯定会认为我疯了。
这么看,“会死”这件事是否还值得引发你的焦虑呢?
面对空虚
前面提到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其实,他犯了一个重要的错误,他认为人生里的所有追求,都像在制定一个计划,然后完成它。看起来,人生的所有追求都带着自我毁灭的性质,一个计划的完结也就意味着它的毁灭。幸好,人生中还有很多事情不是这种毁灭型的,或者说,我们至少可以不用这种自我毁灭的视角去看人生中经历的事情。
应对这种情况法宝是四个字“享受当下”,享受当下,不是要去醉生梦死,及时行乐,而是去体会每一个过程的意义。婚姻也是一样,那不是一个人生计划,结完婚就完成了任务。而是我愿意和那个人一起享受生活,一起做那些看似日常的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就是意义的所在,也许是一次散步,也许是做一次饭,也许是聊一会家常。
我们要去寻找那些本身具有价值,而不是以目标和结果为导向的事情,去享受和爱人共度的时光,而不是完成任务一样去结个婚。去享受学习新的知识,享受文学,或者哲学思想,而不是为了去考一个证书。
除此之外,人性中存在一种天生的乐观成分叫做“乐观的偏差”,体现在年轻个体身上尤为明显,比如:结婚的时候,没有人会真正觉得自己有可能离婚,纵然全社会离婚率再高,那也跟自己没半毛钱关系。再比如:刚开始找工作的应届生,对薪水的预期往往高于他们最后实际能拿到的水平。就连平时度个假,人们也会在假期到来之前把它想象的特别快乐,等真的置身其中,发现也就那么回事。
人们对个人幸福的预期过分乐观,一旦达不到,就会产生对人生的失望,而这种失望随时间积累就像一个越滚越大的雪球,不断的压低你的生活满意度,除了我们以上提到的,身体,选择,环境之外,心理上的变化也足以让很多人陷入幸福感危机之中。不过所幸,人类的大脑虽然有乐观的偏差,同时也会吸取教训,从过分乐观变成谨慎,现实的乐观。对于幸福而言,大脑的这种调节是有积极意义的,就像测量工具,刻度不准确时需要校准,大脑也有一个重新校准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会持续下调幸福的预期,直到有一天局势逆转,真实的满意度比预期中还高出一截,这时候生活带给你的就不再是失望,而是惊喜
所以人生的幸福曲线是呈U型分布的,如果你正处在幸福感的谷底,别担心,反弹马上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