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需要花费时间,选择一本好书,同样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希望给大家在购书前有个参考。
10分钟看完书中干货系列
当然括号里少不了博主的想(吐)法(槽)
博主认为设计者一方面是由专业知识(所需知识多的难以想象),这是区分内行与外行的区分,另一方面不容忽视的还有审美,这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所谓)外行或许不清楚某项东西的创意和设计理念,但是大家都有判断东西美丑的能力。博主是轻松愉悦的看完这本设计书的,书中灌输的更多的算是一种思考吧,希望能激发你的创造力(有时做些创意物品娱人娱己也是不错呢)
·创意是有"保鲜度"的。基于对保鲜度的重视,也考虑到在手中握久之后自己的体温会传递到食材上,制作食物时必须带有一种爆发力,寥寥数步就能将食物做好。高精度是当然的,但同时也要讲求速度。如果能够尽早地将创意转化为实体,之后就有可能进一步挖掘创意,也有时间尝试完全不同的衍生方向。
·将创意保存起来,放到以后使用,这种做法绝对行不通。每个创意都应该及时充分地利用。要是想着以后什么时候再去用,创意就会在一旁腐烂掉。
·花了很长时间反复试验的结果往往是:最初画出来的其实就是最好的。在无意识间优先考虑了鲜度更高的创意。(请将这句给甲方爸爸看,修改后最后确认回第一稿的很多,创意无法衡量,简单有简单的好,《视觉锤》可以看下)
·对于设计产品包装的经验屈指可数的佐藤大在接到乐天口香糖的理由是:看起来像是那种会设计出有趣东西的人(我认为设计行业是有关联的,并不是说做平面就只能做平面,做室内就只能做室内,在设计行业转向除了专业性的知识,同样抛不开你的创意)
·那些让人“噗”的一声笑出来的桥段,与设计也有相同之处。二者作为沟通方式,尽管形式上有所差别,但目的都是为了作用于人的情感。
·设计时也应让使用者体会到设计者的用意,产生类似的感受。入戏的表演者还会用看似非日常的举动(如极度紧张)来表现日常的事情,由此生出一种令人发笑的违和感
·面对问题,设计师常常要思考的是如何用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至于是这样比较酷还是那样更美观,都是后话。毕竟设计最首要的是直指本质,让设计合理地发挥作用。在设计小的简单物件时,这样的思考方式效果尤为显著。
·尤其在法国,会感受到法国人几乎都是”加法“的拥护者。他们常常在制作中一样接一样的加入各种要素,最终完成的作品,却可以在拥有上乘品质的同时兼顾到细节。
·”减法”理论有时也可以起到不小的作用。譬如”没有花瓶却仍能直立的花”,设计的趣味性在于,如何做到减少了某个要素而不被察觉,看起来依然十分自然。
·不管是设计产品还是空间,在将方案具体化的过程中,瞬间的判断必不可少。这就需要借助洞察力、经验、直觉和其他要素。
·抛开既定思维,想着“没有反而更好”.也是设计的乐趣之一。
·设计的基础,就是把对象放在时间流中来思考。例如在设计住宅的时候,必须考虑到10年。50年后因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变化而改变的生活状态;设计产品的时候,如果不提前设想产品是会历久弥新还是越用越脏,那么只会徒增垃圾的数量。
·在设计中适可而止,常见的一种方式就是自问“是不是过分设计了”。这种过分与否,取决于设计师自身的意愿和付出的努力在多大程度上通过設计传递到对方。打个比方,就像有些偶像不愿意让粉丝看到自己的汗水,而另外一些像AKB那样的偶像,就会展现出自己全部的热情和苦累,形成和粉丝同在一起的感觉。两种做法都没有对错之分。
·通常被称为“感觉"的那种东西,顶级设计师和观察力敏锐的学生之间没有太大的差距。真正体现差距的,在于“带动力“。
博主会跟大家分享职场提升、个人提升、设计类、艺术类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