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我便已在微信社群上参加课程学习,属于较早在互联网做学生的人。但是,早遇到,却不意味着早得到!
在社群里学习,自我定位很重要。
以前,在社群学习,我只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可有可无的局外人”。当我给了自己这个定位,这种自我暗示后,便不自主地为了证明它而采取对应的行动,看着他人聊得甚欢,自己便装着“他人热闹,与我无关”的清高,转脸不看,于是,与社群的黏连越来越差。第一次课程、第一次作业,还能为了不浪费血汗钱,认真听一下、写一写。第二次课程,遇到没有及时收听的时候,作业便完成不了。这时“反正是可有可无的局外人”的定位开始强化,于是没有完成也没关系。一旦采取了这个对应的行动,后面这模式便好像开启了自动循环按钮,第三、第四次课程和作业,便也这样不了了之。结果也真的如自己所定位的一样,真正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局外人”,除了一个自我介绍,证明我进群外,一点涟漪也没有泛起来。
在社群里学习,完成作业很重要。
读书时候,成绩好的学生,一般都会准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成绩差的学习,经常在作业上拖延。在社群里学习,也是这样,如果连组长布置的作业都无法完成,你说认真听了课程,吸收了知识,那便是睁眼说瞎话,骗自己。以前的我也是这样,想着何必一定要在线听课程呢,回听还不一样?答案是,真的不一样,尤其是在你自制力还不强的时候。如果要在线听,经常是要先提前给自己预留一个课程的时间,找一个安静的环境,跟随者PPT和讲解者的思路,一小段一小段地吸收,课后还能与讲解者有互动;回听就不一样了,(除了可怜的极少数能够安排一大段时间认真完成回听外),可以是上厕所时候听、可以跑步时候听、可以开车时候听,擦屁股了课程中断、跑步喘息了声音飘到太空、停车了回听关闭,所以真正能听进脑子里的知识少之又少,作业也就越来越难完成。
作业没完成,便很容易出现读书时候差生的心态,混呗,于是混了一个社群又混一个社群,浪费了一个199又一个199。
在社群里学习,争取分享很重要。
“但凡有过制作完整作品经历的人都会知道,这个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困难和解决的问题,是在开始之前永远想不到的。”未在微信社群做分享之前,我是永远都想不到分享背后的功课有多重。
7月25日,我在天赋组做自己人生的第一次社群分享,才真正体会到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因为,在说给别人听之前,你自己必须先学会、先内化。
我是分享菜鸟,所以采取了很笨的方法,将自己分享的内容,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写出来,尽可能变成一个“念稿”过程。我分享的主题是“如何把自己的人格优势大脑转化为优势”。在写之前,我花了2天的时间,重复听了3次课程讲解,重点PPT页看了也不下10遍,唐·理查德·里索的《九型人格》关于6号忠诚者一章,也反复看了2遍,仔细揣摩了6号人的9个发展层级,标画重点内容。在做了这些功课后,我才开始下笔写,但是如何才能把6号人的“无时无刻不在寻找认可、寻找安全感、寻找外界权威支持”给表述出来呢,列举哪些例子才比较合适呢。分享前两天的早上我都是6点半便起来写,写了又删,焦灼万分。直到7月25日早上看了小伙伴一篇也是关于6号人格《不怕未来不来,就怕你不来》的分享文,才突然有了灵感,想到了“寻找外界认可——得到力量——开始行动——逐步绽放——更多认可——更多力量——更多行动”的优势应用圈。但我想,如果之前没有做功课,这个灵感也是没有办法闪出来的。
灵感有了,稿子写完后,还要做PPT。不要以为PPT容易,6页的PPT我也制作了3个小时,精心挑选模板,选字体,选图片……PPT做完了,也还不行。还要练习念稿。为了不超时,我利用计时器,将稿件按照50秒的长度划分为一小段一小段,练过3遍后,才开始有点熟练。熟练了也还不能结束,还要克服开讲时的手抖,虽说没直接面对听众,但是想到有几十人在听你说,声音便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所以,不要小看台上的三分钟,没试的人永远都不知道个中艰难。但是,体会和克服了这些困难,人也便成长了一点。
在社群里学习一年后,在我参加了天赋组,在我做了第一次分享后,我才真正在社群学习里得到了一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