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窑坪,夜显得好冗长,除了202的年轻人,偶尔有喝酒的吵闹声,街上空无一人,各家都紧闭着门,或看电视,或早睡,总之,窑坪的黄昏,如今有些冷清!
记得小时候,电视还不普及,满街都是孩子的嬉戏声,永远玩不够的捉迷藏,记得,停电的时候,所有孩子拖一个大圈丢手绢,大人们就坐门前看孩子们闹,跳皮筋的时候,人每次多着都有“倒架子”(专属于我们的语言),现在的孩子就用板凳绷着玩,看着有些心酸,计划生育控制了人口增长了经济,却让孩子多了一丢丢孤独,现在的孩子永远不能去理解跳麦草的快感,和溜土溜溜板的欢乐,更不明白满山里众多小伙伴拾柴割猪草的快乐,现在,喜羊羊和光头强占据了孩子们的童年,是啊,时代在变,我们都在变,窑坪,它也悄悄的在变。
记忆里的窑坪,永远给我的感觉是祥和,晚上板凳忘搬了,次日永远原封不动的在哪儿,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有比赛了团结备赛,有演出了全力以赴,永远都是那么热闹!
记忆里的集市,虽谈不上当年鼎盛时期的热闹非凡,却也是窑坪河里村级的亮点,1.4.7是所有人的期盼,山里沟里的徒步来赶集,生意人靠这天赚钱,孩子们可以缠住大人,或买包熊毅武方便面,或买根麻辣条,或吃个冰袋……都是那么容易满足,幸福也好想很简单!今天,下车的时候也不过正午,除了马路神似逢集,街道竟有些凄凉。孩提时的热闹都去哪儿了?
记忆里的窑坪小学,有古铃,那是上下课的召唤,有大礼堂,是下雨天所有孩子的天堂,那个时候,百余人的学校人声鼎沸,好一番热闹非凡,哪有现在,孩子徒步五里路去陕西上学的景象,那个大院子的欢声笑语少了,多了一份现在的凄凉,窑坪的教育,让人担忧!
记忆里觉得窑坪是最美的地方,尽管离城很远,觉得这里的水,这里的山,都很美,这些年,公路沿线对乡村的打造真是花了人力和物力,涌现出了众多的美丽乡村,或许看多了环境好的新农村,突然发现,大窑坪,已落在了后面,河道被挖金的人改的面目全非,一忘过去,尽是满眼的垃圾,这个深藏在山里的小村,没有漂亮的水井打造,没有农家乐项目,也没有漂亮的小桥,没了大礼堂,没了古小学,只有一座饱受风雨的古桥屹立在村中,眺望着窑坪的改变和人们来了又去的画面,街中的那口古井,任岁月如何改变模样,它依然包容苍生,给大家源源不断的水资源,还有它,没有遗忘,与窑坪同在!
窑坪的人好像越来越少了,春节一过,能去务工的都走了,写到这儿,突然想起几个人,是窑坪不可或缺的,做衣服的小李子,修电器的张师傅,补鞋的小王,还有棉花匠……
记得很小很小的时候,记事起,他们就在,那时候的小李子,在一个租的土方子里做衣服,后来卖衣服,再后来,他买了窑坪中街的一个院子,保存了很有价值的两层木屋,早已是儿女都学业有成,家中做生意的景象!记忆里的张师傅,永远笑眯眯,在租的土屋里捯饬着还不多的电器,二十年过去了,他早已垄断了窑坪的电器业,妻子垄断了调和业!补鞋的小王,20几年前,他来窑坪的时候还是个正直青年的好时光,就这样一双双的鞋被他修好,20多年过去了,小王早已不敢叫,一声王叔道尽了对他的尊敬,只是,容颜已老,两鬓也已泛白,这些年,人们已经不再愁吃穿,可,窑坪河的人们,还是离不开他……棉花匠从当年的弹棉花慢慢做大做强,现如今垄断了窑坪的五金生意!他们,五湖四海,几十年如一日的扎根于窑坪,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多一半,不说求生与挣钱,这么多年,他们,也是对窑坪有了感情和牵挂吧!
这些年,考出去的人才越发多了,去了乡镇的,当了老师的,医生的,包工头的……真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去了,窑坪已经不是常住的定所了,逢年过节,匆匆回来的看望,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家乡正在换着模样,当然,走出去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人有目标和理想才能为之而努力,只是,走出去的大家,有朝一日,不知能否有微薄的力量,为家乡的未来帮一点点的忙!
这个周末,庆幸自己回来了,可以在爸爸醉酒后照顾他,难过的是,原以为自己在享受单身光阴的自在,却不知父亲在心里自责他太放纵我自主,才会到如今还是孑身一人,听着他的鼾声,想着这么多年的自己,深思而叹息,唯有记下此刻心里的窑坪才能抚平自己内心的忧伤。
不管曾经窑坪古街有多么热闹,我们老吴家有过怎样的辉煌,我只希望,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永远有团结的这份力量,不管来去的人留下过什么,伤害过你,利用过你,都希望,生活在这里的父老乡亲,少一些病痛的折磨,多一些幸福安康,不管农村建设的号角能不能吹在这里大干一番,也希望,孩子能有好的教育,男人们能挑起家庭的重梁,妇人们都能赡养老人,相夫教子。然后,走出去的人们,都能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