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挑选好了中公和华图的书,然后去闲鱼淘了二手的课件,先做初步了解。如果已经够了,就不必再选其他的课件。
越来越认同知识的摄入是需要前期的金钱投入,以前我会觉得买一本书自己看也可以,如果你足够了解这门学科这个考试,是可以这样做的。但这就像一个谬论,因为,你足够的了解这门学科,说明你之前已经学过,或者你之前已经付出了一定时间量的努力,那么你就不是新的学习。再比如去参加一个全新的考试,如果你对这个考试也有一定了解了,说明你之前去了解过买过这些书籍,或者是已经参加过一次考试,那么也不存的说去参加新的考试。前期投入买书或者买课件都是让我们快速的去了解所需要的东西,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成本,很多考试和学习往往是倒逼式的学习方式,时间有限。花在了解和去收集资料上面的时间越多,就意味着你后期复习的时间就会越来越少,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快速并且准确有效的去收集资料、了解信息。专业的事交给专业业的人,你花钱从专业从事各方面培训,或者是撰写书籍的知识人呢?获取已经整理好的知识,又可以节约时间成本,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学来了就真的是我们自己的吗?当大量的新知识扑面而来,我们学的一个概念,对一个事物的理解,大多时候只是单纯的刻录进大脑。这些知识大多是碎片化的,不成系统,没有经过反复的推敲和相互融合,注定是很容易遗忘。所以我们要学会相互融合,融会贯通,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在去年的学习经验当中,让我明白,只有你把前面的都掌握了,并且记住了,然后后面的学起来,你就会脑海中不自觉去前后联系,然后再自己整理成一本笔记,这本笔记是按照你的思维模式和知识框架来书写,后期在慢慢完善。这也是至今为止,非药学专业出生的我,参加完药师考试一年多,还能记得住那么多,要学相关知识的原因吧!那么多的学科中,又要怎么做呢?就比如看完没多久的医师考试,现在脑后,现在脑海中回想起相关的知识点,却是一片混乱,我也有整理自己的笔记,但是效果却没有药师那么好。反思一下原因,我觉得有几个方面一一
1.科目太多,整理的难度就加大。当时只整理了儿科和妇科,整体科目有26科,没办法做到以一概全。
2.各科融合不够,应试考试的弊端就是,你的一切学习都是以通过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怎么把知识更好地掌握为主要目标。那么在这场考试当中,首先要复习的肯定是分值大的科目——临床科目,再学习分值少的基础科目。但是这跟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整体的学习系统是相违背,读书时首先学的是医学基础知识,后期再是临床相关。
3.自我总结不够,越是复杂多科的,总结越重要,才能做到不断融合。前与后、两个学科之间、疾病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理解。
4.思维导图,一门学科的整体整理,相关章节之间的关系整理可以用到,之前买了本子,可是最后时间不够只能放弃。
上面这些,也是今年到明年考编前,要完成的内在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