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读书,但并不是什么书都看。杂学旁收固然很好,但在一段时间里有针对性的读一些书也不无好处。比如看伍尔夫的《到灯塔去》的时候,不妨把她的另外一些意识流的小说拿来读一读,或者看看同类作家的作品,这样对于意识流这种小说流派的理解必然会深入一些。再如欣赏鲁迅的讽刺小说时,也可将契诃夫、马克·吐温、张天翼等人的同类型作品拿来读一读,互相既有参照,对于读者来说,也提供了多角度的文本解读视角。
平日里读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不论是哪一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怀抱一颗平静的心来读,即与所读的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不仅多一些旁观者的客观,也便于自身对作品的全局构思进行更为深入透彻的把握。王国维先生曾说过“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也是强调读者要有阅读思维的独立性,在读书的过程中,既可化为作品中之人物,与作者同悲同喜,又能适时从角色里跳脱出来,从作者的角度看正在发生的一切,从而加深对作者意图的理解。这是一种较好的读书姿态,大有生观千军的气势,话虽略微夸张了一些,但确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把控全局的眼光。
读书为乐,古今中外有不少名人名家都强调过读书的乐趣,如英国的培根曾写过《论读书》一文,劝导世人多读书,在读书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从而体验到自身精神世界升华的乐趣;还有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人如其名,一生嗜书如命,在读书的过程中享用了无尽的乐趣,也造就了他渊博的知识和坚毅的人格。读书固然能给人带来乐趣,但有时带来的烦郁也不少。比如像我这样终日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欣赏一篇小说,我看它时会刻意去关注它的筋骨脉络,如庖丁解牛一般,顿失作为一个普通阅读者的乐趣,这也是所谓工作职业病的一种无奈,此是其一;又或者,在进行文本细读时,往往还要联系到很多其他的一些知识,如相关政策理论及实例等,大大加重了阅读的负担,把阅读变为工作,委实不太轻松。读书有苦有乐,但乐还是多过苦,何况这苦也是为了获得乐而承受的,所以何苦之有?
读书在增长见闻这一项上是颇有益处的,每一个读者都能从阅读中汲取到一定的知识,而所获知识的多寡则由其个人禀赋来决定。无论读什么书,当然要多读好书、多读经典,都能获得相应的知识,这对于个人增加知识储备和培养良好情操都十分有益,因此在当下世风之中或有鄙夷读书之情况出现时,愈发要多读书、读好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超越自我,超越所处环境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