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埋了一个伏笔,讲“禅”对汤伯利艺术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今天,就从“禅”开始,聊一聊那些让人费解的艺术作品。
在上个世纪初期,日本诞生了两位著名的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和铃木俊隆,他们都曾去美国宣讲禅学,并产生了极大影响。
上一期中,提到了黑山学院。如果你不知道黑山学院,那你肯定知道包豪斯吧?(如果你不知道包豪斯,请自行百度吧。)黑山学院在美国艺术中的地位,不亚于包豪斯在设计界的地位。二者都很短命,却都孕育了无数的大师。
约翰·凯奇曾是这所学校的灵魂人物,他的艺术理论直接影响了美国偶发艺术和波普艺术的产生(绝不夸张)。而凯奇的艺术哲学,则直接来自禅宗。
约翰·凯奇在大众眼里是一位作曲家,但他兴趣广泛,也从事绘画、装置、写作等各种形式的创作。40年代,铃木大拙曾到美国西部的各学院讲禅,那时凯奇正着迷于东方文化,铃木大拙宣扬的禅学智慧,让凯奇深深迷恋。他把禅宗的思想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同时也把这一思想传递给黑山学院的同事和同学们。
作为学生的汤伯利当然受到了凯奇的影响。汤伯利作品中急促的线团和大量的留白有着直觉层面的灵光乍现与禅宗顿悟的意味,画笔在平面上留下的痕迹与心中情感的抒发达到某种精神上的契合(和书法相似),这种互通与澄明正是禅宗里的境界。
我们回头再去看汤伯利的这幅《黑板》,会不会发现一些禅意呢?
朴素的、无垠的、空寂的、枯淡的、神秘的。
接下来就要说一说,一个作曲家是如何影响了美国的绘画界,又进一步影响了艺术史的发展。
首先介绍一下凯奇的一个音乐作品,看你能否看懂。
作品名:《4分33秒》。
作品描述:在一个半露天的剧院中举行的一场音乐表演。开场之后,凯奇坐在钢琴前面,不做任何演奏的动作,甚至连钢琴盖都没有打开。台下的观众开始小声议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演出就这样一直沉默着。4分多钟之后,凯奇起身致谢,观众席却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由于作品时长持续了4分33秒,顾作品名为“4分33秒”。
约翰·凯奇
禅宗思想以为,人类的智性是有限的,而世界是无法被完全认知的,我们不应该用智力去改造世界,而要任凭世间万物自由发展。理性是对人的一种玷污,人要达到自由和安然必须放弃理性,也不应该在生活中有什么目的。
凯奇将这种禅宗思想运用在自己的很多音乐中。他将生活置于艺术之上,去除了音乐中该有的节奏、韵律等,在演奏现场制造出各种生活中的声音,并且将他们以毫无秩序的方式夹杂在音乐中。整首音乐就伴随着生活中的各种噪音,毫无调性,没有节奏,即兴的,甚至是随意乱弹一通。
凯奇认为,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是人类智性的结果,而智性是不可靠的。唯有生活本身才是具有意义的。生活有自身的方式,我们不需要用规则、秩序、伦理去改进或约束它,音乐也是如此。生活中的声音就是生活本身所创作的音乐。从此,生活和艺术的界限在凯奇那里彻底消失了。凯奇的意义就在于,他要让人关注生活本身的美好,而不是人为的去改造它,或者凭借着人的智力去创造一种艺术的美好。艺术和生活没有高低之别,甚至生活可以取代艺术,生活就是艺术。
了解的凯奇的创作理念,也许就会有一些明白。我们试着去解读一下那个荒诞的、莫名其妙的作品《4分33秒》。
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解读。
一,这件作品贯彻了凯奇“把生活看作艺术”的理念,他消解了智力制造的音乐艺术,把生活中最真实的声音呈现给观众,比如观众席中的谈话声、咳嗽声、呼吸声,场外的汽车声和风声等等。他认为这些声音同样也是音乐,甚至比音乐还要接近艺术。所有这些现场的“噪音”混合起来的声音,就是他的作品,他希望观众去欣赏生活本身。
二,禅宗讲无所为,无为。虽然舞台上没有任何声音,但观众席、自然界中,声音无处不在。空寂和各色的声音形成一种有无相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关系。在一场《关于无》的演讲中,凯奇说:“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如果一个人要创造有,他将会是无。”
西方人似乎没有理解到第二层意思,他们仅仅对第一层进行了无限的发掘和想象。在凯奇“生活即艺术,生活取代艺术”的大旗下,西方艺术开始了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毫不夸张)。
西方艺术的第一场革命是从具象到抽象(王瑞芸),第二场革命就是凯奇所掀起的将艺术从智性中解放到一个无边的场域,打破艺术和生活的界限。
凯奇的观念直接影响了黑山学院的一批艺术家,当时还是学生的劳申伯格便是其中之一,他利用麻袋、扫帚、轮胎、啤酒瓶等生活垃圾进行拼贴,将60年代的美国艺术从抽象表现主义的泥淖里趟出了一片新的天地,此后成为美国艺术的明星人物,影响了安迪·沃霍尔、李希滕斯坦等60、70、80年代的绝大多数艺术家。
劳申伯格作品
凯奇的另外一位好友,同时也是劳申伯格的好友,贾斯珀·约翰斯,也是波普艺术的先驱人物。约翰斯的以冷静客观的方式再现了日常物品本身,国旗、靶子、数字等,他企图告诉观众“日常就是艺术”观点和凯奇的观念基本一致。
约翰斯作品
劳申伯格和约翰斯的艺术鼓舞了60年代整整一代年轻艺术家,他们把生活中的图像搬进绘画,用捡来的垃圾制作雕塑,用夸张的尺寸复制日常事物等等,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波普艺术大潮。
写到这里,你们应该明白了“禅”在60年代以后的美国艺术中产生了多么大的作用。一个音乐家因为学了禅,是如何带动一场视觉艺术的革命。
说到底,约翰·凯奇只是一个禅宗的迷恋者,追随者,实践者。
而下一期要说的人物,是一位真正的禅师。
下期再见。
更多艺术分享,欢迎关注公共号:不谈艺术(ID:butanyishu)
延伸阅读:
《铃木大拙禅论集》《铃木大拙说禅》《禅与生活》
《不惧》《不惑》铃木大拙,此两本为通俗读物,很好读,也很有意思
《沉默》约翰·凯奇,李静滢译
《凯奇评传》哈斯金斯,李静滢译
《放耳听世界:约翰·凯奇传》余丹红
《禅宗、杜尚与美国现代艺术》王瑞芸
《Leap Before You Look: Black Mountain College 1933-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