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在延安的窑洞里,毛主席写下了著名的《实践论》。当时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特别是在1936年下半年和1937年上半年,国民党西北军吃了红军的几次败仗,剿共态度更不积极了,陕北局势相对稳定,国内翻译出版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文章已经能传送到这里。西安事变(1936年月12月)又促成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毛泽东就挤出不少时间,不分昼夜,发奋研读了不少西方哲学著作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书籍,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并需要把这些心得体会整理出来。
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前后的几个星期里,军队陆续开赴前线了,此时(延安)抗大正准备办一个青年干部培训班,这批青年学生经过3个月的短期训练,准备在今后几年做政治辅导工作,班上需要作关于哲学基础的讲演,在党中央的坚持要求下,毛泽东又腾出时间来收集材料,比较集中地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理论概括,用几个星期时间写了一些简明而基本的讲义,《实践论》和《矛盾论》就这样完成了。
“两论”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的日常实例结合起来,并具体地、灵活地、巧妙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在培训班上毛泽东用两个小时左右时间,来具体讲述《实践论》和《矛盾论》。讲解时毛泽东自己认为《实践论》比《矛盾论》更重要。
《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论著,为指导后来的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那么实践论和个人的成长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实践论的核心就是阐述了知和行之间的关系。也是我们无数人面对的一个问题,如何做好知行合一。
明明制定好了年计划,就是执行不了。
明明要减肥,就是迈不开腿。
明明说好要读书,就是离不开手机。
。。。
我们常常容易陷入这种 激动订计划-》放弃原计划-》失败后自责-》重新定计划 的怪圈中。进而也消耗了我们大量的能量。那如何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呢。
一 实践是基础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比如我们要知道 梨的味道,我们必须要亲口去吃。
二 认识又可以指导实践。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
重复地说,论理的认识之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
这时候我们的认知又可以更好的指导实践了
三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也是这样。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认识阶段,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⑹前后才开始的。
比如对于早起,我们一开始也是感性认识,觉得是自己意志力不够,太懒惰了。但是你会发觉如果我们一早去赶飞机,无论几点你都能起来。经过尝试你发觉的,其实关键是早睡。我们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接着你会发觉早睡,其实需要我们安排好晚上的时间,同时还要计划好早起之后做什么。
然后你再实践一段,又会有新的认识。比如比早睡早起更重要的是高质量的睡眠。
这样通过实践,调整认识,再实践,再调整认识,你就从感性认识发展到了理性认识,真正抓住了本质。
2021.3.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