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曾有一诗云:“苜蓿堆盘莫笑贫,家园瓜瓠渐轮囷。但令烂熟如蒸鸭,不著盐醯也自珍。”今天要聊的就是《山家清供》中提到的一道菜,叫苜蓿盘。
这还得从唐朝发生的一段故事说起:“开元中,东宫官僚清淡,薛令之为左庶子,以诗自悼”。也就是说在唐开元年间,东宫太子身边的官吏生活很清苦,担任左庶子的薛令之写了诗感慨自己的伤怀之情:“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滑,羹稀箸易宽。以此谋朝夕,何由保岁寒?”感叹连苜蓿这种给牲畜吃的饲料,如今都堂而皇之地摆上饭桌,借此表示对当下工作生活的不满。恰好唐玄宗来到东宫,看到这首诗,就在旁边题诗道: “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之句。薛令之看到后惶恐不已,只能辞官回老家去了。
在薛公的这首诗中,正好提到了苜蓿这种食物。可事实上,林洪一度也不知道苜蓿为何物,是有一次偶然的机会同宋雪岩一起去拜访郑墅钥,见所种者,因得其种并法。看到他种的苜蓿,才知道了这种植物,并且从他那里得到种子和烹饪的方法。他形容到:“其叶绿紫色而灰,长或丈余”。这种植物叶子是绿紫色中带点灰,能长到一丈多长,也就是9米多的样子。而苜蓿盘的做法是先用汤焯一下,再用油炒,适量的放些姜、盐,也可以做成羹汤来吃,都是各有风味。
至此,林洪终于明白苜蓿盘是什么了,想到薛令之的事情,就无比感慨:苜蓿的味道其实不差啊,为什么他会如此厌恶叫苦呢?太子身边的官员应该都是当时最优秀的人才,而唐朝许多有记载的有贤有才的人都曾被贬职。薛令之诗中所寄托的真正含义恐怕不仅仅是指苜蓿这道菜,而是托物抒怀,因怀才不遇,借诗抒发胸中愤懑之情,所以发出“食无余”的感叹。然而他万万想不到,皇帝看到后,竟然留诗嘲讽让他离开。吁!薄矣。
苜蓿,是一大植物品类,有很多品种,现在最著名的是紫花苜蓿,原产伊朗,应该是汉朝时引入中国的,很早之前都是做牧草使用。还有一种西方著名的幸运草,四叶草,也是苜蓿的一种,现在也广泛种植,公园街边经常可见。
我们如今餐桌上常见的苜蓿,俗称金花菜、上海一带也叫草头,和林洪所说的也应该不是同一品种,因为他说的苜蓿是叶为绿紫色中还带点灰。不过,我猜味道应该大体相似,如今在上海,每到春天,家家户户餐桌上一定会出现的一道菜,就是酒香草头,也就是酒香苜蓿,我也非常喜欢吃,鲜嫩味美,清爽可口。一般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先把草头洗干净,热锅中加入适量的油,油热后放入草头,大火翻炒,待草头回缩后,马上加入盐、白糖、适量白酒翻炒均匀,再将草头煸炒出水至熟后,一道充满春天气息的酒香草头就出锅了!
封建时代的文人无不怀着“达则兼济天下”、“修的文武艺,卖货帝王家”的理想与抱负,特别是隋唐开始了科举制度,众多寒门子弟十年寒窗苦,就是希望能考中做官,光宗耀祖,改变一生的命运,最好还能青史留名。薛令之是福建人,23岁的时候参加科举,一举就高中,而且还是开科取士以来,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进士,可见他该是多么的雄心壮志,想要一展宏图。
李隆基刚登基那几年,倒是从谏如流,薛令之也得到重用,被任命为左补阙,这个官职可以规谏皇帝,纠正朝政,还有弹劾百官的权力。可惜到了唐玄宗中期,皇帝已经开始安于享乐,疏于纳谏了,薛令之的纳谏已断绝,而且当时是李林甫为相,专权误国,朝野怨声载道,而太子李亨与李林甫不和。因此,东宫官员备受排挤,对于李林甫的作为,薛令之十分愤慨。所以某一天按捺不住在东宫墙上题诗一首,就是上文中提到的这诗,名为《自悼》。
可惜唐玄宗不是李世民,没什么容人雅量,认为薛令之竟然感暗讽自己,便回了一首诗。林洪只引用了一半,整首是:“啄木嘴距长,凤凰羽毛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不仅讽刺他没有才能,还暗示他赶紧收拾包袱走人!老薛能怎么办呢,皇帝都下逐客令了,还不赶紧走是嫌命长么。
薛令之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告老还乡后一贫如洗,生活穷困,等不到太子即为就去世了。太子继位后,感念与他的师生之谊,特敕封薛老在的村子叫“廉村”,廉洁的廉,溪水叫“廉溪”,山岭叫“廉岭”,以表彰他一生清廉之名。而薛令之的故事,也随着这道菜,这首诗,伴随他的名声,流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