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门店经营药食同源中药材及各类养生食材,我因为工作的原因接触到许多购买养生药材的人群。
前来咨询的顾客往往是这样
“你好,大夫说我湿气重,脾虚,请问吃点什么好?”
“您可以茯苓、山药、陈皮加点太子参,燥湿健脾刚刚好。”
“那补气血的我可以一起吃吗?”
“最好不要,先调理好脾,再补益,效果更好。”
“可是我想一起都调理好”
“…………”
又或者是这样的
“请问这个我每天用多吃点是不是效果越快”
“并不是,用量太大对身体也有影响”
“哦,我一直每天吃很多呢,想着效果能快点”
“…………”
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让我无时不在感受着他们的急切。
在这个什么都讲究速成的时代,连对待自己的身体都如此没有耐心,我经常碰到这样乱吃乱养生的客人,仿佛自己的身体是个试验场,各种养生配方轮番上阵。其结果就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又冒出来更多的问题,永远在“养生”,永远在生病,我最后只能告诉他们,去看医生,然后再也不能这样乱吃了。
有一次和一个朋友聊起来,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的匠人精神,匠心产品。朋友很惊讶的看着我,“现在资本都很少投实业了,搞什么匠心呀,来钱慢有费时间,谁干啊,现在根本没有大环境,还是做点赚钱快的吧。”
几年前曾经看到一则消息,说云南白药的主产品停产了,因为重楼这种药材濒临灭绝,产量稀少,原料不足。我当然知道原因啊,因为重楼生长年限久,种植周期长,说白了就是来钱慢,所以没有人愿意种了,产量自然就不断减少。曾经就有人看见重楼价格一路飙升,然后来咨询我种植的问题,当我跟他讲完种植周期和田间管理,他说还是算了,太费事,等不了。
前两年出过一部纪录片《本草中国》,当中就讲述了许多关于中药的传统炮制,比如陈皮,一定要在灶台反复柴火烟熏干,经历多年才算得上是合格。又比如制何首乌一定要足够的时间和工序才能去除它的毒性。
其实很多人吃中药没效果,很大原因在于炮制上出了问题,中药炮制,目的在于调理性味,引药归经,或缓和药性,消除毒性。
所以即便是同一种药材,炮制方法不一样,药效便完全不同。
就拿地黄举个例子,生地黄药性是寒的,清热凉血;用黄酒制过的熟地黄则药性则是微温的,滋阴补血。生地黄炒炭以后可以凉血止血,而熟地黄炒炭以后则是补血止血。
炮制对于药效影响如此之大,而且一定是需要有匠心去认真对待的。然而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专业委员会统计,全国现在从事炮制研究的专家已不足50人。现实应该比这个数字还要低,因此,你现在能用到的大多数中药的炮制也许都很“佛系”吧,自然,你吃下去的中药是否有效也就很随缘了。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的国粹,而中药却没有自己核心的质量标准,出口国外还要听从西方那一套标准做什么成分分析,可是中医和西医本来就是完全不同的两套思维体系,为什么不能在自己的思维体系下制定自己的标准呢?说白了,除了文化不自信,还有就是整个社会的浮躁与逐利。
中国传统医药的未来在哪里?也许只有你,和你身边的人,我们大家一起放下浮躁的心,给中药一个发展生存的大环境,给它时间,给自己时间,有一天,也许你能看到中药曾经的神奇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