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今天看了蒋方舟做嘉宾的两个节目,对她从无感到顿生好感。
比如 圆桌派,在一群老男人中,对谈起来从容自然,反应极快,表达力也极好。似乎年纪,性别这些要素并没有妨碍她加入这些人的对话中。例如,年长的嘉宾往往看事看人从经年累月的经验出发,这些人见多识广,所以看人看事比较深入,不做寻常的老生常谈。但她也能理解到位,甚至再做进一步延展和深入。这就是她的聪明之处了吧。
而且,从她的谈吐可以看出,这种聪明一方面是学识,一方面是经历。她似乎能够让自己在这两方面齐头并进。学识的深入与经验的广度互相印证。所学与所见能恰如其分地处在一个差不多的水平。
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我自己长久以来,学识的增长和经历的增长总是差距很大。读得书不少,可经验和反思却很少。近来越感觉到读书时理解力越来越差,多半因为没有调动自身经验,也有读书少,写作少的原因。总之,相比于内心的理解来说,我总是在表达上特别笨拙和粗糙。有时候觉得自己在意思上理解得特别到位,但一表达出来,不是自己觉得没说出心里感觉,就是别人听了之后做出和我内心预期完全相反的理解。最近慢慢察觉到这个问题。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自己没有真正想清楚,也没有花功夫去整理想法,表达得更清楚明白。
上学的时候不肯下功夫读书,记笔记。现在又觉得后悔浪费了青春年华,精力最好,接受力最好的年纪都没有好好用功。只不过走马观花了一番,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殊不知井底之蛙,没见过世面,不知道读书的辛苦之处,总是偷懒,放纵自己。
其实以现在的年纪继续读书也不晚。只不过对自己的要求就要更高了。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但一直被我忽视的,阅读时候理解力和阐述的力度跟个人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尤其是文学文本,理解的到位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相关。很多时候读不明白,或感触不深,是自己不能从既有生活经验中出发去理解。而大部分原因是自己缺乏相关的经验。所以读书与生活密不可分,如果只读书不好好去生活,不多体验多思考,只死读书,是不能理解一本书的。反之亦然。
但对生活这件事,我又常常感到无力和厌倦。现实的人和事总让我有种想逃离的冲动。不过,至少我没有完全坠落到虚无,我对自己还是有着把控的底线的。撑下去,撑下去,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