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担忧与恐惧
张丽四十多岁,但看上去有些像个老人。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从小就忧心忡忡的,对什么事情都很担心。但实际上,从小到大,乃至现在,她的生活与家庭一直都挺不错,挺顺的。在外人看来,她一直是个很有福气的女人,有什么可担忧的呢?然而这也正是让她困扰不已的:明明一切都很好,可为什么自己的心永远是悬着的而无法感觉安稳?
“你们家族中,有哪个长辈是这样经常忧心忡忡呢?”周鼎文导师听完后,关切地问张丽。
“我觉得,我奶奶是这样。”
在接下来的询问与沟通中了解到,张丽从小是奶奶带大的,跟奶奶感情极好。奶奶一辈子都过得很辛苦,有过9个孩子,但真正活下来的只有6个。因为爷爷另外娶了一个太太,小时候的张丽就常帮奶奶写信给爷爷要生活费。
“我们可以想象,奶奶一个人要照顾那么多孩子,然后又没有什么钱,她一定会时刻担心着,不知道自己和孩子们下一步该怎么生存下去,她一定很担心下一顿有没有饭吃。奶奶有3个孩子没有活下来,她一定很害怕,一定很担心其他的孩子能不能活下来。她就是这样,永远都在担心。而你,无意识中承接了奶奶这种担心的情绪。”周鼎文导师这一番话,让张丽以及在场的所有人都深切感受到奶奶这一辈子的生存担忧与恐惧。
接受、尊重并建立连接。
透过系统排列的呈现,张丽(代表)和奶奶(代表)紧紧靠在一起,不愿离开。张丽看到这个画面,眼泪刷刷地往下流,完全不受控制。
除此之外,张丽还提到自己的姥姥,她说姥姥家在过去是大地主,到解放时所有家当被充公,姥姥和一个小姨后来在饥荒年代被饿死。对于姥姥以及她的孩子,姥姥同样也是处于饥饿与生存的无比担忧中。
这两位老人家,对于张丽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人。奶奶是养育她长大的人,情感上跟奶奶极亲。然而,姥姥的死亡就如这个家庭的一个黑洞,不愿被提及,不愿被想起。
“是时候该和她们道别了。让她们能够安息,让自己可以用更好的方式去报答她们。”
在周鼎文老师的语言引导下,张丽对姥姥说:“姥姥,我们现在过得很好,有饭吃了。妈妈也很好,她活下来了。姥姥、小姨,现在有东西吃了,请你们吃一些,安息吧。不用担心,我们都活下来了!”
随后,张丽来到奶奶面前,“奶奶,谢谢你把我养大。现在,我长大了!我尊重您的命运。我现在过得很好,不需要像您那样担心生存问题。我把您的情绪归还给您,我可以让心安稳下来了。”
这些长辈们,听了张丽这些话,都安详地睡着。他们安息了!
在中国,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存在隔代教养的现象,很多人被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养大,这些孩子很容易把他们当做自己的父母,无形中与父母成了平辈,与父母“称兄道弟”,很容易与父母发生矛盾冲突。也有不少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很疏远;甚至有些孩子会希望自己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而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孩子。这其中,孩子与父母之间其实处于一种失序的状态。而且,被老人带大的孩子们,会吸收到老人的感受、情绪、能量,而少了年轻人的阳光与活泼。
那么,该如何改善这种隔代教养现象呢?在心里真诚地感谢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养育,与他们告别;然后走向爸爸妈妈,在心里真正地接受他们是我们的父母,尊重他们,并与他们建立连结。
周鼎文导师下面这段内在排列引导词,能够很好地带领我们:
向照顾我们长大的老人表达感谢(尤其是奶奶和外婆),并与爸爸妈妈建立连结。
亲爱的奶奶/外婆,谢谢你陪着我长大。
在我的心里有很多美好的记忆,谢谢你给了我这些记忆。
当父母不在我身边时,是您照顾我,谢谢您让我不孤单。
但是,我只是您的孙女/外孙女,我没有办法承担您的情绪。
我不是您的女儿/儿子,我是我爸爸/妈妈的女儿/儿子。
再见了,奶奶/外婆,我要去找我的爸爸妈妈了。
(给予她们一个鞠躬,与她们告别。)
爸爸妈妈,谢谢你们来接我!
现在我回家了!
你们是我的爸妈,不是我的兄弟姐妹。
我是你们的孩子,我是小的,你们是大的。
现在,我要回到我的位置上了。
父母连接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作为爸爸妈妈,要感谢自己的父母:“爸爸妈妈,谢谢你们帮我照顾我的孩子!谢谢你们!”
作为孩子,同样要感谢自己的父母:“爸爸妈妈,谢谢你们把我留在家里而没有把我送走。我活下来了。现在,我回来了!”
wxid:xitongpail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