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看到一篇文字《致作者:都是为签约而来,装什么大尾巴狼》,刚好昨天微信上好报的报大人呼吁《 致写作热爱者——别当鸡汤贩子,做个内容炼金术士》,联想到最近每每提笔,都有一丝游离,写作,你在为谁而写?为什么要写作?
王小波在他的小说《时代三部曲》总序里回答了《我为什么写作》,总结就一句话,就像登山者回答为什么要登山一样,因为山在那儿。写作对他来说是一种反熵的过程,立志于严肃写作,不是为了挣钱,甚至倒贴,不管不顾父母的反对,引用他的原话,就是因为“我相信我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 “管你信不信?!”
写作者的作品依据内容划分,可以分为小说,诗歌,散文,随笔等。不同类型的写作者,出品不同类型的作品。在今天的大陆文学界,最受争议的作家莫过于郭敬明,昵称小四。但是不可否认他的作品在商业上巨大的成功,以及给无数少男少女编织的精致迷幻的小时代。作为通俗类型青春题材小说写作者,毫无疑问,他是成功的。如果用严肃作家的标尺去要求他,喂,你有问过小四,他想要写《红楼梦》吗?他能写吗?他自己的回答是,他对自己定位从来不是什么严肃作家,也无意于作品的流芳百世。所以,放开严肃作家的那套标尺,评价他的作品没有艺术造诣,没有深度,未免过于文不对题呢?! 那么,身为写作者的你,该如何定位自己作品的市场?是该像王小波那样勤学苦练的做一个严肃作者,期待有一天像莫言那样的华丽转身?还是像简书干货型写手彭小六那样,每天高产稳产的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写作者自我的市场定位,也就是写作者的回答,我在为什么写作,我在为谁写作。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曾在自己的《工作颂歌》序言里,苦恼的说,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类型的作家,虽然已经出版了几本书,他说他不是诗人,写不了故事也发明不了“人物”,他只想写让人看得懂的文字,最后他把自己的作品,定位为“随笔”。或许,我们每一个写作者,在写作初期,都会迷惑自己为什么要写? 是为读者而写?为粉丝而写?还是为自己写? 又或许,写作者要学会在写作的过程中成长蜕变,变得严肃,抑或是势力,这都是有可能的。
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在好报的报大人这篇文章《 致写作热爱者——别当鸡汤贩子,做个内容炼金术士》,呼吁写作者关注作品的内容质量,用心锤炼写作技能的炼金术。在此不再痛批鸡汤文,就如前文所述,作为类型文一种,鸡汤文自有其存在即合理的传播价值。鸡汤某种程度约等于正能量,圈粉,赚钱,如果这一切都合法合规光明正大,又有什么值得诟病呢?!报大人的文章劝诫的是那些愿意沉淀下来,追求极致内容的写作者。就如所谓的工匠精神,写作者要用勤奋打磨自己的内容,假以时日,就可以熔炼出真金白银。
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其中辛苦可想而知。但如果你有鸿鹄之志,想要超越那些的经典中的经典作品,又何惧才华被埋没?!写作者,尤其那些致力于严肃作家的写作者,应该在努力叩问自己的灵魂时候,通过故事,精确的剖析人性的光辉和黑暗。至于内容的传播,如果不幸丢失那就是全人类的损失。
写作初期,投稿被拒稿都应该是正常现象。名誉世界的《哈利*波特》系列作家,罗琳女士在早期投稿时也曾遭遇六次拒稿,而出版方为了书的售量,更改她的原用名,只因为出版社认为用貌似男性化的作者,作品在市场上更受欢迎。写作者不应该因为一次两次失败就一蹴而就,而否认自己作品的内在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写作者的分享就是价值的分享。科技的发展降低了分享的门槛,不同于以往作家的文字只能经由出版社进入大众视野。社交网络的飞速传播,包括简书上的点赞,转发,打赏,何尝不是一种价值的分享?!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门罗曾说,写作是一场绝望的竞赛。因为在这场竞赛中,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后记:
以上文字,仅献给每一个致力于写作的写作者。
愿你写出心中想要的文字。
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