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电视剧版《倾城之恋》,再看张爱玲的小说,感觉女演员陈数塑造的白流苏形象,就是张爱玲笔下那个有强悍自救精神的叛逆女性,完全无差。直到现在,每每看到陈数参演的角色,我都会想到白流苏。
有一种女人,是张爱玲笔下的白流苏:那一类最不显老的娇小的身躯,永远是纤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一双娇滴滴,娇滴滴的清水眼。离了婚七八年,还好,还不怎么老。
有一种男人,是张爱玲笔下的范柳原:32岁,在英国长大,父母双亡,继承了华侨父亲的丰厚产业。却因为年纪轻的时候受了些刺激,渐渐的就往放浪的一条路上走,嫖赌吃喝,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
如果让白流苏20岁那年遇见范柳原,她还没有经历前一次的失败婚姻,她还是对爱情满怀梦想的年轻女子,想她定不会选择范柳原那样玩世不恭态度的人来爱自己,骄傲的不妥协的她定不会如个“赌徒”般拿自己的幸福去博弈。
若是让范柳原20多岁遇见白流苏,他大概也不会对她有那么浓厚的兴趣吧?年轻时的他或许还不是那个寻芳猎艳的高手?或许还没有想稳定下来的欲望?或许不会在战争爆发的那一刻,那么急迫地想要去保护好自己爱过的女人?风华雪月的情场磨砺中,老练的范柳原更懂得:什么样的女子更匹配他的性格,适合选择做妻子。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是和欲望交织在一起的,是话题严肃的生活态。她笔下的人物都是会思考的活鲜鲜的饮食男女,会因时间而成长,会因欲望而抉择。
《色,戒》里王佳芝曾是对革命充满信仰和斗志的进步青年,却因为欲望的沦陷毁了自己;《红玫瑰与白玫瑰》里振宝在婚姻与欲望里无法权衡自己。《倾城之恋》里白流苏和范柳原其实是幸运的,他们被安排在最懂情感和欲望,最需要彼此的婚姻里走到一起。
张爱玲用一篇篇经典告诉我们:爱情终是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凌驾现实独立存在的爱情都是骗人的。张爱玲的文字如一味中药,远远的都能闻见甘苦味道,慢慢消化就愈加能发现文字治病救人的功效。
联想到比张爱玲晚出生18年,却一样用文字影响我们爱情观的另一位著名女作家――琼瑶。不得不说,琼瑶阿姨的作品从人物到故事再到遣词造句都是极唯美的,但她笔下的爱情故事更多的像是一个个童话,《梅花三弄》,《望夫崖》,《在水一方》多少唯美的虚构爱情,引领着不谙世事的少男少女偏驳地执着,对爱情不加思索不计后果。
大概和我一样年龄的7080后,都是中过琼瑶爱情毒的,“琼瑶毒”初尝是甜的,且在消化之时甜到销魂甜到透骨,偏偏这种毒是带着幻像迷惑人心的,若不能修得超高功力,一味地跟着琼瑶阿姨的笔调去探索爱情的奥秘,凌驾于现实的爱情面前,估计悲剧会多于喜剧。 “少不读琼瑶,老不读三国”的师训,我用了十多年青春为代价来参悟。
爱情,永恒的人生话题。有人说《倾城之恋》里白流苏对范柳原没有爱情,有的只会是一种情感依附的需要,是一个成熟女人在无助之时或勇敢或逃避的命运抉择。白流苏选择勇敢,赢的漂亮!
一部《倾城之恋》慢慢读来,字里行间都是张爱玲人生观的现实犀利,是落寞贵族参悟生命本质的一语中的,一针见血: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