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旅游的成本的问题。
对一个国内中等收入的人来说,为期一周的旅行,往往要消耗自己一个月的收入。而对收入更高的群体来说,机会成本本身就很贵。加上旅游前要和同伴沟通、看老板同事脸色请假、各种隐形的事前成本就足以让人很想放弃。
如果我们把旅行的“收益”,去除以整个旅行的时间的话,我们会发现,一场旅行的“单位时间快乐值”是很低的。因为大部分时间花费在了无谓和痛苦的交通上。一场2个小时的美景体验固然很美好,但这之前往往是几个甚至十几小时的飞机先到某个枢纽城市,花上2个小时从机场赶往市中心,然后又是几小时的车/船才能抵达远离航空枢纽的目的地,和这些时间/金钱/疲劳的先期成本一比较,那2个小时的享受是否还值得,就见仁见智了。
要是旅行时间够长,比如半个月一个月的,这类交通时间作为固定成本还可以被摊的比较低。但大部分上班族,能凑个四天三夜就不错了,当中光赶飞机这一项就能折腾掉一到两个整天,怎么算怎么划不来。
在旅途中,一些非常细小普通的舒适度提升,也往往需要付出比日常生活大的多的金钱代价。比如仅仅是让你在几个小时内能放平睡觉,你就需要付出三倍的机票钱;更不用说优质的酒店、包车,哪一项都需要大量的金钱。但要是你胆敢把这些都省了,旅行的体验就会在无数细节的折磨中直线下降,让你感叹这么折腾还不如在家。更不用说,现在年轻人最为普遍的自助游方式,对于一些责任心特别强、对不确定性又特别抗拒的人来说,筹划安排的心力成本就颇为可观,如楼里Ethan所说,“基本上是一次小型的项目管理”。还有些人天生在陌生环境容易焦虑、或者体质容易疲劳,非逼着这类人去旅游,收益和成本可能更加不成正比。
成本如此之高,收益又如此有限,不爱旅游实在是一个很好理解的事情。天生就“真正”爱旅行的人只是少数。大部分号称或相信自己爱旅游的人,只是在大众舆论和流行价值观影响下的一场误会。“死前要去的50个地方”、“在XX遇见天堂”之类的洗脑文,硬生生把“爱旅行”和“爱生活”划上等号,成了不容辩驳的主流价值观。不喜欢旅游居然落到了需要给出理由自我解释的地步,我觉得这实在不免有些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