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已经成了习惯。曾经看过一句话,说不同的年纪读同一本书,感受和读取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我赞同这句话。或许是自己愚笨,不开窃,上学时读红楼,应该也有2遍,第一次的映像是一点没有了,只记得第二次时经常是夜里在被窝里打个手电筒,一只手扶着书,一只手拿着纸巾不停的擦着泪和涕。可是真的觉得自己当初没有读取多少信息,至少没有保存多少下来。现在每每在擦拭书架时看到它都会有冲动要读,但同时心里又有个声音在说:再等一等,也许现在还不是时候读它。我想现在之所以写读后感,除了为自己再疏理一下书中的思想,整理内心的获得之外,也是在给将来留一个凭证。
坦白说《摆渡人》这本书我是排斥的,我不知道哪里来的自然排斥,是名字太过鸡汤,是封面上顶部的那句有点言情的“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或许二者都有。不过最后在放了将近一个月之后我还是打开了它,不要问我为什么,或许是因为作者是英国人,就是这么简单。
说实话,我更愿意去定义这是一本述说爱情的书,但不是小说,用史诗更恰当。虽然已经过了谈情说爱的年纪,甚至连当初恋爱的甜蜜都懒于去回忆,但是却被这个故事深深的吸引和打动。
重新回味和体会爱情的滋味,确切的说是从萌生爱意到灸爱如火般热烈的滋味,是从羞涩尴尬到灵犀相通的美妙滋味,是从挠痒揣测到坚定执着的成真滋味。爱情的力量我们都体验过,见证过,爱情的热烈我们都经历过,忘我过,但有多少人是主动认定爱,抛弃一切,直面困难寻找爱,这里的主动是已知自己的责任后,这里的一切包括亲情和未来,这里的困难是看得见的真真实实存在的一个个致命难关。或许有人会说,这不过是一个虚幻故事,没错,但你会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因为你也想再复习一下爱情的样子;你甚至会假想自己就是那个普通的女孩或男孩,然后大脑冒出与她(他)相同的问题并待对方的应答,情节似乎是由你自己定的,文字只是帮你呈现罢了;你会身临其境般泼涉,疲惫,恐慌,坚强,会感同身受般滋生爱意,揣度心思,尴尬,心慌意乱,渴望,享受,悲伤,坚定,委屈,勇敢,强大。所有这些你可能也只有在文字里体验到,那么还会去在意它是虚幻吗?
身体和心灵都在路上,陪伴和成长它们的是爱情!
其实读完之后我也是有疑虑的,主人公的年纪就挺有点让人不可思议,为什么是高中生,作者难道不觉得把如些重的情感和人生体验放在这样一个年纪和身份上有点压力过大了吗?但不管怎么说女主人公的青涩形态,羞涩的思想动态真真实实的为整个故事加分不少。或许这样的年纪才会可能对一段感情如此执着的要抓住和拥有,不顾一切,义无反顾,哪怕飞娥扑火也在所不惜,这样想,一切又都符合逻辑了。
唯一令我不满意的地方是,为什么女主一定要是个碧眼,长发,纤瘦,长腿,不爱运动的形象?难道说小眼的,体形微胖,腿不长个不高的,体能好的女生就注定不应该成为爱情故事里的主角吗……?虽然不满,但并不影响我妄想自己就是女主角的人选,并且内心十分肯定一件事,如果拍电影,我绝对能把女主演活,因为在读每一个内心活动时我都有在心里预演过。相信不少女生会和我有相同的感受和自信。
在信息与交流越来越通畅的时代,鸡汤文字取之不竭,但多半都是这边喝了那边就忘了。一本故事书,通篇下来,你并未发现一丝鸡肉,却回味无穷,因为实则你的内心经历的是一场饕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