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九
我对“文艺青年”的认识一直在刷新。
高中时,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懂点古诗文,比同龄人多看了点书,便自我标榜“文艺青年”。
那时候,喜欢写点词藻华丽的小诗和散文,天生敏感,伤春悲秋,孤芳自赏,如数家珍。
上了大学后,我看见了一些身边人对“文艺青年”的恶意。开学的自我介绍时,我说自己是个“文艺青年”,喜欢看书,我以为会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但当我从图书馆借书回来,准备学习下村上春树精彩的遣词造句,室友会酸酸地说“又在看书啊”;当我默默翻开日记本,打算记下一天的感悟,室友又会说“呦~~在写日记啊,好厉害”...诸如此类。
开始的时候我还会解释两句,后来也就渐渐沉默了。我觉得我们之间横亘着一堵无形的墙,无比坚固。
此时的我有些分裂。
一方面觉得我是“文青”,你们不懂,以俯视的姿态睥睨众生。
另一方面,我迫切地想撕下自己为自己贴上的“文艺青年”的标签,这个词已经被玩坏了,“文艺青年”是个贬义词了,它代表的是矫揉造作,不是吗?我对自己说。
直到大四,偶尔间得到了一本龙应台的《目送》,繁体版。我重新翻开了这本书。其实在高中时期,我就看了龙应台的“三部曲”,《目送》《亲爱的安德烈》和《孩子你慢慢来》,但当时更多地是崇拜她对文字强大的驾驭能力。
现在重读,发现以前一知半解的那些散文看懂了,是“经历太少”带来的局限性呀。
台湾的自然风土养育了很多有文艺气质的人,有龙应台,有简貞,更有三毛。我意识到,如果说谁能被叫做“文艺青年”的话,他们才是当之无愧的“文艺青年”。
文艺工作者不仅需要敏感的内心,细腻的笔触,最重要的是有生活的经历和岁月的沉淀。浮于表面,一门心思只关心文字是否抓人眼球,实在是本末倒置。
从此之后,我既不认为自己是“文艺青年”,也不觉得自己是“伪文青”。
如果有一天,我已经识遍了愁滋味,仍然道一声“天凉好个秋嗬”,那时的我仍是少年,我才会有资格说:我是个文艺青年。
而现在,我不过是一个平平凡凡、热爱文字、热爱生活的人。
我是「秋小九」
性嗜酒 | 走路带风 | 98年暖秋出生 | 温柔坚定带点酷
近期正在筹备公众号,喜欢我的文字可以先关注我哦。分享大学生活实用干货和走心感悟,和小九一起,谈天喝酒,踩碎迷茫,肆意走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