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婉兮 图/网络
1
在我老家,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很多。
所以大年初五一过,村子就会慢慢静下来。午后的巷道常常空无一人,只有早春的微风徐徐吹过来。
人都陆陆续续走光了。
据说留守下来的那个最难捱。
两三天前,家里还热热闹闹地挤满人,如今却只剩下一屋子寂静,这对比强烈至极,简直能让人瞬间落下泪来。
大人还好,他们懂得聚散有时,也明白生活不易。可对那些不得不与父母分开的留守儿童来说,这却是锥心刺骨的疼痛。
上图中,孩子嚎啕大哭,又撒娇又耍赖,试图用小小的躯体来阻挡父母的远行。
可结果……大巴车依然带走了他们的爸爸妈妈。
这样的场景,我敢说它发生在960万平方公里上的大部分角落;这样的眼泪,我敢说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流过的人数不胜数。
但我,却不忍心责怪那些狠心的父母。
因为车子一发动,他们的眼泪就刷刷掉下来了,甚至有人会哭到泣不成声。
但凡有选择,谁愿背井离乡去谋生?谁舍得抛下亲生骨肉?谁又会甘心缺席子女的成长?
也许有人会义愤填膺地质问:孩子和工作,到底谁重要?
其实根本没必要去纠结这个问题,对外出务工的父母来说,工作就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明天,孩子则是勤奋工作的所有动力。
这根本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更不是对错分明的判断题。
2
刷手机时,无意中看到一条小视频。
小朋友知道父母要回江苏了,便用塑料袋收拾了自己的衣服鞋子,说要和爸爸妈妈一起走。
他拼命地哭用力地喊,可最终,还是只能望着父母乘坐的车子走远,然后在悲伤中开始长达数百天的等待。
似乎一过完年,他就成了没爹没娘的孩子。父母像迁移的候鸟,爱是断断续续不太完整的。
阿霞说,这条视频惹得她泪水涟涟,“难过得很,也愧疚得很。”
一年前,阿霞的小女儿刚刚学会走路,她便把俩兄妹托付给公婆,匆忙去到广州与丈夫汇合,马不停蹄地进厂、赚钱。
春节再回来时,女儿已经认不得她了;儿子也怯生生地往后躲,对从天而降的父母并不热情。
好在孩子小,感情三两天就能培养出来,可当父母子女难舍难分之际,离别却又悄然而至。
次次都撕心裂肺,回回都忍痛离去,他们一年又一年地在幸福和痛苦中轮回。
我问过他们:不去不行吗?留守儿童真的很可怜。
阿霞给我算了一笔账:
大儿子已经上了幼儿园,年费用在三四千左右; 小女儿还在吃奶粉,买普通牌子,一罐也得200来块钱,每月至少需要两罐;
尿不湿也得来上一大包,还有衣食住行、不可控的感冒发烧。父母年纪也大了,需要时不时地打针买药;
“再说,大人也得吃饭穿衣啊,我们还想把房子翻新一下呢!等孩子长大,用钱的地方只会多不会少。”
七七八八地算下来,竟也是一大笔开支。
家里本就没有多少田地。就算有,土中刨食也不见得可行,反倒是出门打工能够旱涝保收。
“其实我只是想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只有满足了这一点,才能谈其他。”
我原本准备了一大段话说辞,如今却有些张不开口。毕竟有些人,为了活着就已经用尽全力了。
人类的悲欢本就不共通,白天如何能知夜的黑?
3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为人父母后,“不容易”更是被大写加粗。
因为他们还驮着儿女在前进。
所谓“留守”现象,其实也不仅仅发生在农村。
那些为生活四处奔波、为工作焦头烂额的白领金领知识分子们,谁又敢说自己不曾亏欠孩子?
闺蜜菁菁是一位小学教师,孩子出生时,她和丈夫还分居两地。
休完产假重返岗位,她不得不请求婆婆跟着自己前往工作地。平日里她备课讲课,由奶奶来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
日子久了,老公又不在身边,婆媳矛盾就不可避免地多了起来。
所以一等到断奶,婆婆就迫不及待地把孙子带回老家,按着他们自己的方法来抚养教育。
那些年,菁菁总说自己想孩子。
下了班回到家,独坐在空荡荡的沙发上,儿子的一件小衣服都能把她逼得眼泪汪汪。那种蚀骨的思念,根本不是视频聊天缓解得了的。
可是怎么办呢?
辞掉工作专职带娃?
不不,那不仅会增加生活压力,更会毁灭她作为一个母亲的所有安全感。这可能也是大部分职场妈妈的困境:
抱起孩子便无法打拼,放下孩子又愧对家庭。
千万别说什么家庭事业两不误了,那其实是对一个女人的最大刁难。
4
有句话说:世界正在惩罚不陪孩子的父母。
当了爹的大明常常因此而委屈:“不陪孩子,分主观和客观两种。如果回了家只知道打游戏睡懒觉,那的确该指责;但如果工作受限呢?难道我心里不苦?”
他是做路桥建设的工程师,一年有300多天待在工地上,错过了儿子的第一声“爸爸”,也错过了培养父子亲情的最佳时机。
但他不敢辞职,也不敢轻易换工作。
毕竟有房贷车贷压在身上,儿子要上学、要参加各种兴趣班辅导班、将来或许还得出国留学、买房子娶媳妇,样样都必须拿钱来撑。
身为顶梁柱的他,不得不做出妥协牺牲,“人生哪儿有十全十美?还不是顾了这头就顾不得那头!”
比如当特警的爸爸。
执勤时,他在公园偶遇儿子,小家伙索抱不成,干脆抱住了盾牌不撒手。
再比如当医生的爸爸。
孩子写作文吐槽他频繁加班,“连狗都讨厌他!”
这些爸爸,其实也想多些时间陪伴孩子,也渴望参与见证儿女的每一个成长瞬间。但作为父亲,却总想拼尽全力,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和未来。
人们常说:没有赚得完的钱,只有瞬间长大的孩子。
可对一些父母,尤其是底层父母来说,养大孩子就已经穷尽毕生精力。他们竭尽所能,也不过是提供普通的物质,让孩子尽可能地接受高等教育。
所谓父爱母爱,其实也需要金钱来打底呀。
就像大明说的:“当爹的如果养不起孩子,还谈什么父爱呢?”
5
写这篇文章,无意为任何人辩解。只是觉得众生皆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至关重要,这毋庸置疑。
隔代教育弊端凸显,留守儿童问题频发,也早已敲响父母们的警钟。可即便如此,返城打工的大潮中,依然少不了年轻父母们的身影。
据调查,目前我国的留守儿童为697万余人。
这个庞大的数字意味着数以百万计的童年缺失,可能也预示着20年后的几百万茫然青年……
但是,“再苦再难都要把孩子带在身边”的号召,对部分父母来说,真的难以上青天。
我也建议过阿霞:“你可以把孩子带在身边,让他们在大城市上学。”
阿霞摇头:“带着孩子,我还怎么上班呢?城里的幼儿园咱们根本上不起!”
以后的小学和中学呢?
学籍户口受限、经济能力制约,许多父母和家庭,都只能在有限范围里寻求性价比最高的方法罢了。
有家的地方没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拿起工作抱不了你,放下工作养不起你。
我不赞同子女留守,但也不忍心苛责外出务工的父母。请相信,在那些一步三回头的离别里,为人父母的心早已被扯碎揉烂,可怜巴巴地飘在风里。
而他们揉碎一颗心流尽千行泪,为的也不过是在能力范围,把最好的东西端到孩子面前来。
惟愿在决定成为父母前,尽可能地做好各方面的准备:经济的、心理的、精神的。
对错、是非、因果,其实根本就没办法理顺说清,也找不到绝对正确的解决办法。不过是权衡利弊,有得有失而已。
谁让人生,本就是个无解的难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