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发展当中的重大转折点,在陶瓷装饰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器形多样,装饰手法繁多,釉彩各异,烧制技术是革命性的创造,开创明清和现代瓷器的新格局,以至于影响到世界陶瓷的发展。在元代瓷器当中,尤其能把青花和釉里红、绘画和雕塑集于一身。
青花釉里红盘口瓶
青花釉里红器始见元代,明中早期曾一度出现,然后便销声匿迹了。直到清康熙才恢复明前期水平,至雍正年间成效显著,不仅青花色蓝纯正,而且釉里红鲜艳亮丽。终于达到了炉火纯青、精妙绝伦的佳境。
这种独具魅力的釉下彩工艺,是分别利用钴料为着色的青花和铜红料在瓷器坯胎上描绘纹饰,然后罩一层透明釉,经入烘炉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由于钴料与铜红发色温度要求不同,所以将二者装饰在一件器物,实难烧制成功。难怪令人发出:“千窑难烧一宝”的感叹,故此又称颂其名为“宝烧红”。
龙凤戏牡丹盘口瓶(见图),高56.6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9厘米,国内一线拍行征集藏品。腹部最大直径24.8厘米。胎质欠坚,肩饰双花耳,{一叁壹}〇一;柒一,叁〇〇肆;内壁有接痕。通体施粉白釉,釉面不平呈波浪状。青花发色灰蓝,凝聚处泛黑,釉里红呈色浅淡乌暗。圈足底釉散布深可见胎的小棕眼。据此,应该鉴为清中晚期烧制。
此瓶纹饰精美,笔法酣畅。寓意荣华富贵龙凤呈祥,寄托着人们憧憬未来的美好愿望。历经沧桑流传至今,委实难觅值得珍藏。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通高41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18.5厘米。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附狮钮盖。
罐盖顶堆塑坐狮钮,钮下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回纹各一周。罐身、口沿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肩部饰下垂如意云头纹,云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间隔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堆塑双勾菱形开光,内镂雕山石、牡丹等四季园景,其中釉里红绘山石、花卉等,青花绘花叶,纹饰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饰青花折枝莲花,与云头纹相对应。腹的底部饰卷草纹及变形莲瓣纹,莲瓣纹内绘倒垂宝相花纹。罐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绘、镂、塑、贴等多种技法。青花、釉里红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
此罐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为近似的两件之一,是元瓷中的珍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青花釉里红“过墙龙”纹瓷盘
清雍正时期民窑的花卉类纹饰非常丰富,有不少花卉图案喜用“过杖”技法,花卉内盘碗的里部越过器口延续到外壁,这种画法通常称为“过杖花”或“过墙花”。雍正民窑青花龙纹盘也常常采用这种画法,龙的头部及前半截身体画在盘心,后半部分经过盘口转折后画在外壁,称为“过墙龙”。“过杖”、“过墙”这种技法,雍正以后十分流行,直至清末。
笔者曾见到过一件雍正民窑青花釉里红“过墙龙”瓷盘(见图),高5.4厘米、口径28.7厘米、足径16.8厘米,砂底无釉。
此器造型规整,修胎精细,敞口,弧形壁,圈足修削整齐,为内斜削式圈足,外壁口沿下一圈凸弦纹的唇口,砂底有细旋纹。胎质细腻坚硬,胎釉结合紧密,釉色白中闪青,施釉虽薄但有肥润感,侧视釉面可见均匀细密的“桔皮纹”。
此器“过墙龙”纹饰绘画精美细致,画风活泼、笔力工健、线条流畅、格调清新。在火珠、山字形火焰和蓝白相间云朵的衬托下,一条四爪游龙由盘内伸向盘外壁游荡,富有动感。以青花为主色,釉里红点缀于鳞片之间,青花呈色纯正艳丽,釉里红发色略差,呈暗红色下凹,有锡光色泽,基本达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