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一堂语文课上,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斑斓……”后面由学生发挥,学生们在底下略有沉思,马上开始了叽叽喳喳的表达:
“童年是一条小鱼,动作敏捷轻快。”
“童年是一条小溪,在记忆里越流越远。”
“童年是一只小鸟,歌声悦耳动听。”
……
我会鼓励每一次发言,让他们感到表达的愉悦,直到一个声音出现:
“老师,童年是用来玩的,不是用来学习!”一个胖乎乎的男孩突然站起来大声说。教室里一阵哄笑,当学生们看到我由晴转阴的脸,他们才渐渐收起了笑容,停止了切切查查的议论。
七年级的学生能说出这样的话,我很震惊。小学六年,说起那除了玩耍一无所有的童年,不但没有羞愧,居然说得如此理直气壮!我问其他同学:“你们是否也这样认为?”他们答:“不是。”于是乎,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又开启了唐僧般的劝学模式:“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么么哒!”说到最后,大部分同学点头表示“yes”,而刚才那个胖男孩一直趴在课桌上窃笑,没有丝毫恍然大悟的感觉,却好像是为自己的发言居然可以引发如此轩然大波而自豪,又仿佛是在嘲笑其他人和我的迂腐。
这是我第二次被学生的话语震惊。上一次是在三年前,也就是我刚参加工作带第一届初一的时候。
一学生加我QQ,晚上聊天时问我做什么,“看书了。”我如实回答。其实也是希望提醒一下他。
“老师,看书没用的!”
“依你看做什么才有用?”
“有钱就行!”
这四个字差点让我喷血。不是生气,而是真的万分震惊,震惊又无奈,可气又可笑。于是我只能又开始了语文老师劝学模式:“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所以你还是要学习啊……么么哒!”那次我说了很多,可他好像只听懂了最后“么么哒”三个字,还是一意孤行地说:“老师你说这些没用的,有钱就行!”我,惊呆在原地。
我不知道他的小学是怎么过来的,中学一年半,几乎游离在课堂之外,因为他听不懂啊,大字不识几个,总是左顾右盼地找机会和“同僚”窃窃私语,不肯停下来安静一刻。任凭你把课文讲成一朵花,于他而言不过是一堆没用的废话。后来,他辍学了,也就没有了联系,不知道所谓万能的钱把他送到怎样的高度了。我很惭愧,没有扭转他根深蒂固的偏见,也很无力,苦口婆心依然力不从心。
也许有人会认为我作为老师没有尽责,学生的思想落后很正常,老师应该耐心引导才是,而不应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我也承认,我的确不是一名优秀的老师,没有高超的教育艺术,虽然看过很多优秀教师让差生转优的事例,也不断地学习借鉴,但终究没有实现过那样的神话。可我能说我已经很尽力了吗?
教师不是佛祖,没有普度众生的智慧和本领,和芸芸众生一样摸爬滚打,入职为一份生计,站在讲台凭一份良心,对这个职业,有人敬佩有人嘲,也不过报之以淡然一笑。尽管时常以“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勉励自己,也不敢过早打下这样的诳语。
老师在教学上最大的无奈不是你说的学生不懂,而是他们把心门上锁,沉浸在短暂的快乐中,对新知充耳不闻,对自己的无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任何思想的形成都不是偶然,家庭、环境、社会都在无形中影响着一个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在这个环境闭塞的村庄,像以上那样的思想还很常见,他们看不到缤纷的外面世界,在小地方享受着小富即安的殊荣,拒绝学习,拒绝成长,当新知到来时,他们把手一摆,自豪地说:“别来破坏我的自由和快乐,我不需要你!”殊不知,无知的自由不过像是无头苍蝇一般,永远活在蒙昧之中。
我的脑海中又浮现当年那个故事:
一名记者看见农村的一个正在放羊的小孩,
问他“你的理想是什么?”
小孩回答说:“放羊!”
“羊儿喂大了干什么?”
“卖钱!”
“有了卖羊儿的钱干什么?”
“娶老婆!”
“娶老婆干什么?”
“生小孩!”
“生小孩来干什么?”
“放羊!”
反复去读,这是一个悲凉的故事。
亦如当年,鲁迅在日本看到,一群中国留学生看电影,对影片中枪毙中国人事件欢呼鼓掌,于是写下了“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强健,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弃医从文。但是,文字拯救心灵的道路也是漫长的,也许,大先生的文字是拯救了一批知识分子,可是,对于尚不识字的小孩呢?对于把心门紧紧关住的幼小的他们,我们又该如何开启他们的智慧之窗?
我想,这个问题不仅仅要问教师,还要问向你,问家庭,问整个社会。
“救救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