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属于小朋友的节日。即使不再是孩子,可我还是希望我读到的每个故事都如童话一般有一个完美的happy ending。
可现实总是事与愿违……
当初读余华的《活着》,做了好几年的心理建设,2020年12月26日开始读,于12月28日读完,可能是之前通过一些影视化的作品和别人的零碎推荐知道了文中大部分情节,读完心理有触动,但是是在我的心理预设内。
而读完这本属于梁秋园的《活着》,着实让我的心又狠狠的疼了一回。
梁秋园,生于1914年,少年丧父,中年丧偶,晚年丧子。秋园生了五个孩子,带活了三个,夭折了两个。秋园自己活到了八十九岁。去世前那几年,她常说的话是:“不是日子不好过,是不耐烦活了。”
秋园的一生,是那个时代一个普通女性的一生的缩影,却是属于她自己的不普通的一生。
一九三二年,从洛阳到南京
秋园是洛阳“葆和药堂”梁先生的闺女,上面还有两位哥哥。脚裹了一半放开了,还在私塾读过一年书。中学毕业之后嫁了国民政府参军处上校杨仁受,随夫来到了南京。
一九三七年,从汉口到湘阴
1937年十二月日军攻陷南京,数月之后,南京大屠杀发生了。十月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仁受放心不下家里的老父亲,于是带着妻儿来到了自己的家乡湘阴。
仁受由于种种原因迟迟不能去国民政府赴任,职位在两年后被除名,钱财也在日常开销和被别人骗中渐渐用光。当了乡长之后不不忍欺压乡民,看不惯其他官员作威作福,遂辞职在家。之后又当了田粮局局长,这也是个清水衙门,日常工资都发不出。即使有了点钱他也去救济别人,家中积蓄所剩无几,秋园为了养家,便去了花屋小学教书。后来山起台中学聘请仁受去教书,一家人也算是团聚在一起。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历了土地改革,“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一家人不仅要忍受着贫穷,饥饿,无望,还因为成分不好,必须要一直低着头,活在别人的歧视中。这中间的故事,不是我用语言能够描述的,希望你能自己去读。
一九六零年,从湖南到湖北
仁受四十六岁时去后,秋园让老二子骅去读书,只有读书才有出路。秋园自己则带着培三和田四,两个孩子,为了生活逃到了湖北,靠着替村里人做衣服养活家人。后来清理外来人口,为了继续呆在湖北,嫁给第二任丈夫王承恩。第二任丈夫去世后,她也就从湖北回到了湖南。
一九八零年,从湖北到湖南
秋园四十六岁去湖北,六十六岁回湖南。人生的最后的二十多年都在赐福山度过。
秋园的一生,就像她自己所概括的那样:
一生尝尽酸甜苦辣
终落得如此下场
我用了三天读完这本书,读完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些思考在我头脑中应运而生。
女性
那个时代的女性,因为家里养不活就去别人家当童养媳,因为生了女儿就要被骂赔钱货,因为是妻子,就要成为成为丈夫的附属品。所秉持的思想就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秋园也是如此,嫁给仁受之后,仁受就是她的天,如父似兄。秋园把一切想得很简单:仁受说去哪就去哪,仁受说怎么办就怎么办。仁受因为生病,无法养家,她撑着一个家,教书,帮别人做衣服,甚至出去要饭,帮别人做衣服。别人因为她曾是官僚太太,歧视她,欺负她,她忍着。生产队冤枉她偷别人家的鸡,批斗她,她因为月经腿上流着血,还被男人们推来推去,她忍着。有人欺负她,撕扯她衣服欲侵犯她而未遂,仁受没问原由,给他拿来菜刀和绳子,让他为了守节去死。她只留着泪说了一句:“你真恶!”
那个时代的女性,没有选择。要从父,从夫,从纲常伦理。自己好像只是一个工具,不必有自己的思想。
秋园所承受的苦与遭受的恶,她肯定觉得委屈,也曾抱怨过,可日子还得继续过着,她必须忍受一切才能活着。
生死
此刻,我很想问秋园一句:“如果你知道你的一生会是这么度过,你还会选择来人间走这一遭吗?答案不得而知。
秋园未嫁时,两个嫂子于同一天死于沉船事故。秋园的父亲,半个月后死于疾病。秋园的女儿夕莹不知什么原因生命停留在了童年时。秋园的丈夫仁受,四十六岁去了另一个世界。秋园的儿子田四15岁于上学途中被淹死。秋园的第二任丈夫为了不拖累家人,喝农药而死。
秋园的一生仿佛一直在失去,而她也想过死。夕莹去世时她痛不欲生,培三的出生让她重燃生的希望。田四被淹死时她也想过死,可是想到吊死之后的样子会吓到亲人,自己还有三个儿女,不能给活着的儿女带来痛苦,她继续活了下去,一直活到了八十九岁。
我一直想从文中找到一些甜甜美美的时光,是没有结婚时还是刚刚与杨仁受结婚时那段时间,是她个丈夫都做教师那段时间还是晚年与大儿子子恒一起生活在赐福山的那段时间?我没有答案。
不过转念一想,秋园的这苦难的一生,其实所求不多,无非就是活着。她一直活到了八十九岁,她的一生其实也算是圆满。
佛教讲轮回,今生吃苦行善,来世必定享福。秋园不信佛,但我知道秋园下一世一定很幸福,因为这一世她吃了太多的苦。
善良
我们现在经常会说,你的善良要带点锋芒。可秋园的丈夫杨仁受对他人施宇的却总是无条件的善良。
别人当乡长,当局长为了捞油水,他却总是用自己家里的钱物去帮助其他人。对于除夕来他家偷东西的人,了解到他家里堂客(老婆)生病,孩子也都没东西吃,就主动给人家二十斤粮食。
这样的纯善之人,虽然只活到了四十六岁,但他的善良却是有回报的。
因为成分不好被抓去问话时,家里妻儿遭受歧视与饥饿,人人避之不及。那个除夕夜他帮助的人现在成为了货郎,跋涉十几里,给他家里送来了粮食。
自己的女儿之骅逃往江西途中,在火车站遇到了朱义生。他说:“你父亲是个大好人啊,想不到落到了这个地步,连累了子女。在山起台时,我还抱过你呢。”正是在他的帮助下,之骅度过了当时的难关。
所以,善良之人还是会有福报的。
读书
本书还有花了大量的篇幅写了之骅,也就是本书的作者杨本芬。十几岁才读书,大雪天去上学,为了不让鞋子湿,光着脚去学校。午饭就是一点点炒的小麦,饿得再狠也要去学校。家里实在没办法支持她上学,她上了小学之后就在家帮着秋园撑起这个家,起早贪黑挣公分,大冬天光着脚在河里捞河草,为了有口吃的去要饭……父亲去世后,母亲让她去读书,还没读完学校倒闭了。回家也是拖累家里,为了摆脱自己的命运,选择了逃往江西。后来遇到了丈夫乔木林,生了三个孩子,每个孩子都上了大学,圆了她没能完成学业的梦。
这本书是之骅于厨房中等汤沸腾间隙间写作,为了记录,为了不被遗忘。
读完这本书,我记住了秋园,也记住了如秋园一般的许许多多的女子。看到了她们的苦难时光,也由衷钦佩她们从不向生活屈服的倔强。
其实生活不过如此,仅是活着而已。每个普通人的一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