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梨
-1-
从小我是大家眼中的乖乖女,是别人家的孩子,听话,乖巧,学习好。不会拒绝别人,同样也不会讨好别人,我的世界里黑就是黑,白即是白,一切分明,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
从小,我的性子就倔的很,不会婉转,不懂柔和。妈妈总说,我的性子这般倔,长大后肯定要吃亏的。我是农村人,我的父母是老实的农民,农忙的时候在家收获粮食,闲的时候就在县里上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日子倒也自在。家里的孩子都很懂事,作为姐姐的我可能因为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格外得宠,万般疼爱。小的时候很顽皮,爱打架,他们总说我是小霸王。后来,我爸妈想家里的条件好点,就一起外出打工,我也开始上小学了,我的性格开始变得内向,小心翼翼,只因家里没有人再给我撑腰,我硬气不起来,爷爷奶奶偏爱孙子,我是个女孩,对我也是爱答不理,活着就好。我对他们也没太多的印象了,偶尔记起奶奶生气或是微笑的模样。
还记得小时候,那时候我们都还是黑白电视,县里还没有电影院,政府有政策,下乡放电影,夏日的傍晚,早已搭好了屏幕,大家也陆陆续续的搬着小板凳到片场坐好,我永远记得那是我第一次看电影,大概8,9岁的样子,片名叫《世上只有妈妈好》,感同身受,我哭得稀里哗啦,那个时候我们没有手机,家家户户都装的电话,我打给爸爸妈妈向他们诉说我的思念,我的委屈,我的渴望,后来,没过多久,他们就一起回来了,我开心,我满足,我变得乖巧、听话,我不想过没有他们的日子,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光弥足珍贵,我享受这样的日子。
-2-
我几乎是没有青春叛逆期的,在他们眼中我是听话懂事的孩子,脾气也没有那么倔了,性子变得恬静温柔,偶尔也会撒个疯,他们说好好学习我就好好学习,他们说不要早恋我就不敢早恋。这样依赖他们的日子我很快乐。
慢慢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可能是高中太忙,时间太紧,我开始住校,不再回家,每周一次通话,像是完成固定任务般机械,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好好学习、不懂要问、好好吃饭之类的,渐渐地,对父母的依赖转变为对朋友、对闺蜜的依赖,要一起上下课,一起上厕所,一起去吃饭,连睡觉都要一起,在那个只有一米宽的板床上,两个人紧紧的依偎在一起。她陪你度过惶恐期,知道你的心情,懂得你的忧乐,会意你的难言之隐,你们一起打过架,一起逃过课,一起追过学长,你与青春有关的明亮的或是灰暗的,她都参与了,她变得非常重要,不可或缺。曾经你会跟你的父母说你的心事,现在全部由她或者她们代替了。友情终究比爱情要更踏实、更安全、更可靠、更值得回味。
-3-
十九岁的时候,高考。
我考到上海来,父母边帮我收拾东西边说,怎么考那么远,我笑笑说,听说那里很美。临行前,我老爸坚持要送我来上海,非要将我安顿好方才安心。我不忍别离,况且上海对于他们也是未知数,他们对那里也不熟悉,陌生的环境,他们也会惶恐。既然是我选择的路,我就应该自己去探索,断然拒绝了父亲的要求,孤身一人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
刚来的时候,种种的不习惯,生了场大病,异常的想家,打电话的时候总是像林妹妹一样哭哭啼啼,父母很是心疼,父亲一个劲儿的要来上海看我,擦了擦眼泪,我坚定的说,我没事,不用来看我,我妈也总说我太过独立,太过坚强,女孩子应该柔性一样,方更可爱。
大学的这段时光,我很快乐,没有人约束,没有人唠叨,身边原本不可或缺的闺蜜渐渐被新的人儿所取代,唯一不变的是跟父母的每周一会,慢慢的由打电话变成了开视频,他们变得很依赖我,缠着我开视频,讲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讲讲大城市的见闻,他们也会跟我讲一些邻里之间的趣事,到了快放假的时候总是问我什么时候放假,什么时候买票,话间掩不住的想念。
今天在地铁上偶然间看到一篇帖子,瞬间热泪盈眶,这篇帖子大致上一个快结婚的女孩,男朋友是外地的,发帖问下嫁外地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帖子出来后,回帖的人非常多,都是赞同或是不赞同的,褒贬不一。我想到了自己,孤身一人在上海,我不知道我以后嫁的人会是哪里的,可能会是我的老乡,也可能会是完全陌生的城市,我今年6月刚毕业,在老家像我这么大的女孩大都结婚了,对于我的终身大事,我的爸妈只字未提,他们从不问我有没有男朋友啊,哪里人啊,他们从不问,我想,他们是害怕的,害怕我会远嫁,害怕我会离开。有时候他们也会抱怨,中秋节、国庆节为什么不回家啊,我总说,时间太短,买不着票,回家也待不了两天,来回一路奔波,我总说,不是还有你小女儿在家吗,都一样的,我妈经常打趣道,大女儿都指望不上,哪还能指望小女儿,每次我的心里都酸酸的,然后撒个娇,发个嗲,这事就算不了了了之。现在想来,他们已经非常的依赖我了,习惯我在身边,喜欢我在身边。
现在,我在上海,上完大学后自然而然的留在了这座已经熟悉的城市,这座城市时而繁华热闹,时而孤独寂寥,有时很大,五湖四海的人相聚于此,有时很小,拥挤在狭小的空间里取暖。
结束语:小时候,我们很小,父母很大,小人儿总是很依赖大人儿;长大后,我们很大,父母很小,小人儿依旧很依赖大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