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家长朋友:
您好!
经常有家长会问我:“我家孩子每天晚上都读书,读的书也不少,怎么阅读理解能力还是不好呢?作文还是不会写呢?”其实,这样的困惑我也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同样的阅读,最终的差异性却那么大呢?我想主要还是阅读过程的不同吧!
先请大家思考一下孩子每晚的阅读专注度怎样?阅读时有没有圈画?阅读后有没有跟您分享阅读内容?
我们先对孩子的阅读有一个了解,再来看有质量的阅读应该是怎样的。其实当孩子的识字量已经能够支撑起自主阅读后,他们晚上的阅读基本都应该进入默读的模式,而默读也是有方法。
首先默读必须是不出声不指读,尽量让眼睛去和字交朋友。否则用手一边指字一边默读,就会影响孩子的阅读速度,这样阅读的量就会受限。
其次,阅读时对于那些不认识的生字,或是不理解的词语可以用横线画出,再在旁边打上一个问号。这样他阅读时关注的就不仅仅是内容,而是语言了。这些圈画出来的词语,并不需要直接询问去理解,应该是统一在阅读完成后运用学过的方法去解决,这个解决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教过孩子理解词语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换词、逐字解释、查字典等,这些学习所获如果不能在平时的阅读中去运用,学习有何意义?这也就是造成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还有一个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一二年级我们就教过孩子一边阅读一边想象画面,现在我们又教孩子在阅读时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问题哪里来?一方面可以是您提前读完孩子需要阅读的内容,给孩子提一些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读。另一方面,我们在第四单元已经教过孩子“预测”的阅读策略,可以通过题目、插图、内容等边读边提出问题,从而引导继续阅读。这种能力是需要培养和训练的,课堂上教过的,如果在课下不练习,那么能力怎么形成?不光要带着问题思考,在阅读中遇到读不懂的内容,该怎么办呢?是放之任之,还是做上标记,然后有方法的解决?答案必定是后者。作为一个自我监控能力强的阅读者,一定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读不懂的地方,联系上下文,向他人请教都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阅读一定不能仅停留在故事内容的了解上。更多的去关注语言表达,才能留心精彩的文字,并做到学以致用;边读边思考,才能让阅读走向深入,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阅读者。
读完上述内容,回顾孩子的阅读现状,不知是否带给你了一些思考和启发?
您的朋友:韦慧鸽
2019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