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消费: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合理安排自己的购买欲望。我有1百块钱,我就只买100块钱以内的东西。事实上,你所谓的理性消费正在不知不觉间掏空你的钱包,耗光你的储蓄,让你越来越“穷”。
第一:知识付费
知识付费的热潮于2015年国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后得到了大力的发张。专家预测2020年,知识付费的经济规模有望达到235亿元。
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技多不压身;学习等于上进;懈怠、放松等于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等等这些励志短句说的都很有道理。
为了上进,为了超越大部分人,为了升职加薪,弯道超车,你选择了学习,你觉得免费的学习资料还不够,于是你报了各种课程。
《如何让你月薪上万》9.9,买不买?《如何让你xx成为大师》198买不买?《XXX快速入门》1块钱买不买?答案是肯定的:买买买,反正费用又不高。谁兜里还没有个9块9,还没有个998啊。
我刚做销售的时候和我一起进入销售行业的一个同学,学习投资那是毫不手软,什么心理学啊、营销技巧啊、销冠修炼秘籍啊等等;买书+上课的投资几万块钱花出去了。他总觉得系统综合的学习以后,他也能成为销冠,也能成为销售大师。而事实恰恰相反,由于花费太多时间在理论学习上,导致自己的业绩一直不佳,最后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去工厂上班,拿固定工资过日子。
你能说他没钱吗?他有,只是买知识花的太多。你能说他没学到东西吗?他确实学到东西了,但是仅仅学到了皮毛,为什么只学到了皮毛,因为他没钱买更深层次的课程。1块钱、9块9知识一个诱导消费的虚头。知识,那可是学之不尽的海洋呐。
在你买这个课程的时候,你是否真的考虑过对你确实有用?你是否考虑过你能坚持学完?是否考虑过9块9真的能让你变得很专业?你真的天真的以为世界上有速成秘籍啊?
在我看来,很多买课程的人都缺失了针对性,这些看似合理的投资、合理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只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罢了。它们在你不知不觉间花完了你的工资,甚至是你的储蓄。
第二:过度消费
我想起一个故事:一个富豪要买一辆自行车,但是自己对自行车又不懂,把朋友都叫来让朋友给自己提提意见,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的结果是买跑车。
其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不知不觉间做了故事的主人公。总会有许多借口和理由在“理性消费”范围内“过度消费”。
比如说我要去买一台电脑,我买电脑的初衷只是为了进行简单的办公,对配置没有什么过硬的要求,我去到商家在商家的各种“可能”、“万一”的理由下,原本只计划花1千多买普通电脑的我,最后花了8千多买了一台高配电脑。不知不觉间,我自愿的多掏了6千多块钱给老板。其实多余的钱我根本没必要花。事实也证明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确实用不到其他功能。
第三:洗脑消费
我读小学的时候,电视上的“娃哈哈”广告播放率那是真的高,可以说只要看电视,“娃哈哈”三个字总能听到,避免不了。我曾经一度以为“娃哈哈”矿泉水是神仙水,肯定很好喝,直到有一天我偷了妈妈的5块钱买了一瓶才知道,原来和家里的山泉水没啥区别。
这种洗脑式的宣传和广告,误导了我们对其本身产品的认知。当我彻底熟知这个产品的时候,我才知道我花的钱仅仅只给我买了一个教训。
在网上买一件衣服:哇,模特穿起来真好看,然后就加入购物车,性子急的可能就直接下单了。“模特穿衣服好看”无形之中改变了她对这件衣服的认可,如果再去看看评论区的好评,购物欲望就不能自已了。美其名曰:我有能力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为什么不买。
不知不觉间,你的钱包在“喜欢”、“好奇”之间被你掏空了。类似于洗脑消费的案例很多很多。洗脑式的宣传,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一种焦虑,为了摆脱这种错觉和焦虑,许多人选择了迎合。
真正的理性消费是回归需求本质,认清自己的真正需求,不去花不必要的钱,存钱是个好习惯。
“花钱才能赚钱”的理论,是要保证你的钱花的正确,花的有价值的前提下。而大多数人,都是漫无目的的挥霍自己的钱包,直到钱包空空如也。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