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翻阅书架,才发现有很多被我遗忘在角落的书籍。它们随着我的年岁增长、认知深化,不断地被我一格一格地往后挪,直到我再度翻阅时,才真正意识到——那是我每一个成长阶段的启蒙。
关于朴素的品质
说到品质,我们会列出很多——善良、勇敢、乐观等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但总有一些品质是并非每个人都拥有——坚韧和信仰。
第一次领会这两个词语的时候,我才上小学。那时候家里长辈赠与我一本书作为接触新知识的开始,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初读书名,便是满满的疑惑。
钢铁不就是火炼成的吗?为什么一本“炼铁”的书会纳入名著的行列。
那时买的是彩绘版,每一个文字上面都还标注着拼音,就是在这样一字一句的斟酌中,我渐渐认识了那位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也从这样一位少年身上开始了对坚韧的意志力和信仰的使命感的初步认识。
从学徒到革命战士,从初生牛犊到身负重伤,保尔·柯察金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但也是光辉的一生。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这是保尔对生命的敬畏。
“人的一生,当这样度过: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是保尔对人生的豁然。
“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保尔对使命的信仰。
关于伟大的平凡
都说读书有一种怪现象:读起来易懂的书学得不会多深,读起来晦涩的书反而受益匪浅。起初,我不是很赞成这个道理,但一切的改变都要从《平凡的世界》说起。
这是我一本反复阅读三遍的小说,第一遍我捋清里面的人物关系就花了很长一段时间,读得较为浅显。
第二遍我了解了这本书的情节,也体会了各个人物背后的有血有肉的故事。
第三遍我才真正读懂这本书,读懂作者笔下的这个时代。
相较于孙少安而言,我更对孙少平这个人物更有感触。放观整本小说,他可以说是主线。在阶级斗争和物质文化欠缺的那个时代,少平是幸运的,因为他获取了大部分人没有的知识;但也是不幸的,从田晓霞被洪流冲走淹没的那一刻起,从矿山坍塌自己被埋没的那一刻起,他生命里的光就此消失。
这是我多次阅读以来都不敢触碰的意难平。
路遥的笔太过真实,将一个个平凡的人物、一个个平凡的故事,刻画地点点滴滴、栩栩如生。
“他现在认识到,他是一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应该按照普通人的条件正正常常的生活,而不要做太多的非分之想。当然普通并不等于庸俗。他也许一辈子就是个普通人,但他要做一个不平庸的人。”这是一种警醒、一种平凡、一种伟大,也是每个普通人真实的写照。
关于生命的意义
“原来,有的人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人可以活得很轻松,有人却已经竭尽全力。不论是哪个时代,活着已经成为了最基本的要求,至于怎样活着就并非人人都可以掌控和思考的问题。
余华的《活着》是我真正领悟生命的启蒙。
福贵的一生跌宕起伏,从盛望的家族少爷到落魄的市井小民,一家人的命运也从未真正地平息。
全文的基调都充斥着压抑,最令人窒息的则是无辜的有庆。虽然,文中没有一个人的死不是无辜的,但这个赤城、勇敢的少年因献血过多而亡时,才真正感受到生命的不公和艰辛。
这是我重温《活着》最不敢触碰的部分,似乎那个一口气可以跑几公里的少年仍然鲜活。
小说的结尾也很精巧,则是福贵一人和牵着的老黄牛在落幕下,他连番喊着家人的名字,可从始至终却只有老黄牛。
或许,福贵年盛时确实犯过很多错,可当一个人来承受最后的离别时,是生命给他的最后的温柔。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是人生来就被赋予的生命的意义。
“最初我们来到这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活着仅仅只是活着,这就是最终的目的。
关于救赎的爱情
古往今来,国内国外,爱情始终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或浪漫或悲烈。而当这样本应烂漫的情感裹上推理的情节时,就已经超越了爱情本身。
《白夜行》就是如此。
作为东野圭吾推理小说中的经典,《白夜行》的成功不是没有道理。正如当初被情节吸引的我,到头来还是被主人公之间爱而不得的情感所震撼。
桐原亮司和唐泽雪穗,一个游走于底层,一个跻身上流社会,所有人都以为他们没有关系,可他们却又时刻联系在一起。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或许,有些读者觉得亮司和雪穗之间没有爱情,更多的是共生关系;可在我看来,这种关系没有爱情的维系是坚持不了这么多年的,也不足以让亮司精密布局、摆平雪穗的所有困扰。
最后亮司为了转移警方的视线,用一把剪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雪穗头也没回。
当时我就在思考,她到底爱不爱亮司。后来我才发现,是爱的。两个从小就缺乏家庭温暖的人,不自觉间已经成为了彼此生命里的太阳。
亮司走了,雪穗的太阳也就没了。
正如书中所言:“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