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了心心念念的《无问西东》,其实只是好奇西南联大的样子,2017年是西南联大诞生的八十周年,已有不少文章悼念,《无问西东》的放映又使阐述西南联大的文章成顶峰之势,好奇仅存8年却影响深远的西南联大到底是怎样的。
而看完这部电影,更多地被主题吸引,所有的故事无不说明跟随内心,追逐真实的重要性,引用一句话便是“莫问前程凶吉,但求落幕无悔”。
影片看似混乱穿插所属不同的四个时代的小人物故事,而看完全片,不难发现这四个时代相互承接,故事的温情一代代地传递。就像形散神不散的散文一般,主旨自然流露,沁人心田。
上世纪二十年代,吴岭澜成为清华学生,语文英文满分,而物理分数不列,校长梅贻琦问他为何当初不选文科,他说:最好的都读实科,只要把自己交给书本,心里就踏实。问他什么是真实,他不懂。
告诉他:“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只有这些日子了,而真实是,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内心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他疑惑不解,自我怀疑,直到1924年,这一年,泰戈尔访华。在清华园的演讲中,泰戈尔说到:“人类的文明正等着一个伟大的圆满,等着她的灵魂的纯美表现。这是你们的责任,你们应得在这个方向里尽你们的贡献。”
也正是因为泰戈尔,以及站在泰戈尔边上的那些先生们,他们从容自信,这一切让他豁然开朗。虽然这个故事一瞬而过,只在电影中部占用了很短的时间,却又重要的力量。
非常能够理解吴岭澜的迷惑,在那个实业救国的年代,他在大趋势与自我之间徘徊,无法抉择。其实年少的我们都一样,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迷茫,所幸,在吴岭澜的身边有师指点,校长只是只是引导他,劝解他,让他自己决定。人生的许多事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拥有值得信奈的老师也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十几年后,吴岭澜成为西南联大的先生。在日军飞机无休止的轰炸中,他带着学生躲在云南红土洞中,饱含深情地朗诵着泰戈尔的诗歌,告诉学生们何为自由,何为真实真心真性。
一位叫做沈光耀的学生,父母期望他能够畅享生活,而不是参与政治、投身军队、追名逐利。可当时国将不国,华北之大,早已容不下一张清净的课桌。所以他也犹豫不决,茫然无措。
听到吴岭澜的话,便下定决心,顺从内心,也坚信“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里发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他无数次开着战机为孤儿、难民投下食物,为他们带来了生存下去的希望。
陈鹏正是因为沈光耀投下的食物,得以幸存下来,并最终成为清华园内一名优秀的物理学学生,参与了两弹一星的研发工作。
陈鹏、王敏佳、李想是好朋友。王敏佳因为谎言被批斗;李想费尽心思想去支边,甚至不惜背叛朋友。最后当时李想终于如愿以偿地前去支边了,他不忘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他用尽一切来救赎自己,用自己的生命,救了张果果的父亲。让新世纪的张果果存善心,行善事。
其它的许多细节也值得推敲,只是影片时间有限,只得一笔带过。而有一个情节,格外喜欢,击中内心。在西南联大时期,教室禁不住大雨倾盆,学生无法听见老师讲课声,老师索性写下“静坐听雨”四字。
沈光耀推开窗户,同学们或闭起双目,或凝视大雨,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之下,“静坐听雨”让“风声雨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事事关心”永久流传,成为超越时代的蔚然风骨。
他们这些人所在的背景让他们的行为格外可贵,他们心存天下,为国为民,长者会循循善诱,拨开后生心中迷雾,审视自身,找到真正想要的想做的,不要在意外界,不被干扰,去行动,去追逐,去坚守,纵使过程险峻,结局悲哀,依然坚持:莫问前程凶吉,但求落幕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