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高温催生了制冷。
我是一个慢热型的人,具体体现在,即便周围热浪滚滚,我依然不希望用一种速冷的方式“逃离”。有次中午要回家,三伏天,我骑着自行车出门,戴一顶漏风的带点象征意味的遮阳帽,手上倒套一件多年前买的舍不得扔的竖条棉衬衫,车座是烫的,路面蒸腾上来的空气是闷的,我微微皱眉忽略了这一切,氽入其中缓慢地驶向家。汗水将我淹没,我的头发湿漉漉一大片。毛孔打开得太大,它们舒展着,奔放着,直到,在家里遇到突如其来的冷气。孩子在家时,他总喜欢将空调温度调到相对较低的位置,年轻的身体里总是比迈入中年的我们多了几分阳气,其实即使调至27或28摄氏度,也较之外面火炉也低了十度。就这么一次、两次……寒气终于在我不注意的当儿侵袭入内。进就进了,我就慢慢地感受感冒在我身体里蔓延吧。那三天,睡时不用空调,倒也不觉得太热,次日,身体里的正气就升腾起来,再加上一早的生姜红糖水,历时一星期,我成功将寒气逼迫在外。
第二层慢热的含义,在于我不会忽然对一个人或物产生喜、怒、哀、乐等情绪,初到一个新环境,先设置“安全距离”,而后在各种体验中抽离出来,代入自己的感受,比如前几年到海南,扑面而来的海风、椰树、湿热,颇有海南特色的导游黝黑的皮肤,从一开始,就昭示着什么。滚烫的沙,沁入心脾的海浪,新鲜的热带水果,一切的一切,组成丰富有味的海南。后来,慢慢地适应了那里,爱极了价廉物美的水果:芒果、山竹、椰子……无奈飞机限重,只得扼杀了将水果全搬回家慢慢品的念头。“慢热”的我,被水果渐渐俘虏的我,后来还是“自愈”了,回归,是永远的落幕。无论别人口里的某个地方是什么样的,无论书里如何描述,不如到此一游,亲身体验,胜过所有的拿来主义。
同样是暑假,同样的酷热。记得去海南前,我也被感冒折腾不堪。那种咳嗽,不似这几日,像是咳不尽,缠绵不休,可是湿热的海南让感冒更加绵延不绝了,浑身又乏又重,阳光在身上刻下黑色素的时候,我没有在意,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回到酒店这才发现明显的晒痕。
如若在平时,那些小菜一碟的感冒根本不值得我过于关注,我过于相信身体的免疫力,什么药啊,针啊,我全然置之脑后,多少次,我胜券在握,告诉身体:你一定会赢的。可就是去海南时的那次感冒让我乖乖投降,回来后,药还是去配了,仿佛过了一个世纪,我才脱离了湿寒。
能不能自愈,个体会有甄别力。
一次一次,身体懂得了自己,不需要依赖外在,自己就是答案。
就像,不喜欢拿来主义式的“鸡汤”,泛泛而谈,却滋补不了心灵与身体。不深入地流于表面,岂不如一次次挖井而不得水源?唯有用亲身体验获得的“鸡汤”,煲以鸡肉,连汤带料地喝,这才入味。
就像,每一次感冒,身体经历过整个周期,咽喉疼痛、流涕、咳嗽,身体自然不再需要拿来主义式的药丸和针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