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今天讲完,有些反思总觉得值得记下。
这节课我设计以下几个小环节:
1.理一理课文的写作思路。
2.读一读圆明园之美。
3.品一品强盗之恨。
4.写一写爱国之情。
预计内容并没如约完成。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重点不突出
如本节课,在完成这几个重点问题前,因为没时间预习,所以了解作者,背景,书信格式补充介绍,积累生字词就用了近10分钟。
所以理清议论思路之后,再品味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时应该有朗读和品味的,却时间很紧张了。学生朗读时也是苍白无力的,赏析语言也很不足。 只是让大家齐读,已补学生之不足。在朗读强盗之恨,我就示范朗读。学生也深受感染,可以趁机再次练习朗读了。又没有时间了。
内容安排不合理,时间分配不得当,主次不突出,各环节完成准备不够细致。才有课堂上捉襟见肘,仓皇结束的深刻遗憾!
(二)学生读课文的时候不深入,不用心。
当我用“朗读”这个词时,学生却用低沉语调,泛泛而读。说明这些孩子在以前语文课上也已经习惯只记笔记,划问题知识点,背诵等!但是真正学习语文的方法是什么?学习语文的意义是什么?如能把学习语文当作一件很快乐的事,快乐在于我能深情的朗读;快乐在于我能细细的品味一段文、一句话;一个词的美妙之处;快乐在于我能在阅读分析中看到许多层累,身在其中看他的变化,进展的状态最是亲切有味。慢慢的教给孩子学习语文的乐趣,教给孩子学习语文的方法,也就是老师的努力方向。
(三)、议论文学习应该偏重于阅读和写作。
对小片段写作,两节课了还没有落实,自我反省,不够重视。
(四)、梳理议论文思路,还是一个难点。
讲完上一篇《敬业乐业》课后习题第一题:议论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观点?紧跟今天讲这节课,同样问题再问,学生竟然把首段、尾段意思都依次概括后回答。出乎意料!
对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每一部分划分及具体的作用还是不太懂,初学议论文,还能理解!
一节课,每有得意之处总是心中甚喜几日,每有失败之时,总是历久难忘。心中总想,能上好每节课,这真的需要每天怀揣一颗如履薄冰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