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知为什么突然特别想听亨德尔帕萨卡利亚(passacaglia)。这首g小调帕萨卡利亚原作是亨德尔第七羽管键琴组曲的最后一个乐章,经过二十世纪某个小提琴家改编后的小提琴和中提琴的二重奏成为了最为著名的版本,以至于现在提到“亨德尔的帕萨卡利亚”大多都是指改编版本而非原作了。改编后的演绎具有大量不协和音程和人工泛音,让人很容易便分辨出这已经不再是一首单纯的巴洛克作品。而十个变奏的丰富变化也冲淡了g小调原有的极度哀愁的情绪,引起了许多奇妙的戏剧性。
关于不同的演奏版本,网络上流传最广的应该是帕尔曼和祖克曼的合奏。这两人是老搭档,默契度堪称第一。不过我高中时习惯于循环播放海菲茨1941年演奏版本,早已植下了先入为主的印象,所以这一版会是个人心目中第一推荐。海神那时还比较年轻,技巧精准而激烈,排山倒海、扣人心弦,令人心中生畏,五体投地。后来许多年后无意中搞到了他老年(大概是1960年代)和大提琴家皮亚蒂戈尔斯基合作的版本,与1941年版对比着听觉得十分有趣。技巧的退化虽不明显却是在所难免,而令我惊奇的是一向冷酷的海神在这版中表现出了令人意外的温柔平静的开端,就好像一个平时不笑的人突然间笑了一下,一下子戳到了我的感动点。
听了帕萨卡利亚,我第一时间又忍不住想到一首很相似的作品——维塔利恰空(chaconne)。其实,这首同为g小调的恰空到底是不是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维塔利的作品,现在还没有定论。手稿上的签名是Tommaso Vitallino, 与维塔利的姓名Tomaso Antonio Vitali并不相同。而最为显著的疑点便是作品本身,乐曲中的音调变化、调性转换十分激烈,绝非典型的巴洛克时期风格。但不论出处如何,这首作品流传非常广泛,演奏版本众多。海菲茨的维塔利恰空与亨德尔帕萨卡利亚收录在同一张CD,我也就顺理成章地一起接触了。这首恰空的版本也非常之多,众多小提琴演奏者所使用的版本与海菲茨版本并不相同,海菲茨版难度极高,大概是根据个人风格自己改编。
尽管同为忧郁哀伤特色的g小调,这首恰空与帕萨卡利亚的情感却并不相同,更加怆然,很像是一个阅尽沧桑的人回首往事,追忆沉浮。我听音乐时非常容易被音乐情绪影响而心神动摇,因此这种激动外露对我来说有一定压迫感,欣赏起来就没那么舒服。而帕萨卡利亚的主题和变奏都减低了悲痛的成分,相较之下灵巧圜转,情绪上显得像是年轻而微不足道的心事了。
对我来说一件有趣的事是维塔利恰空曾经出现在柯南剧场版《战栗的总谱》接近尾声的时候,作为揭发凶手的氛围音乐。《战栗的总谱》的噱头是以音乐为主题,和朋友一起看的时候我也是抱着听到熟悉的乐曲的想法,还不算太失望,好多名曲。可惜主题乐曲是首不伦不类的《奇异恩典》,大大降低美感(反正也对新兰爱情戏无感……)。而恰空原本时长接近10分钟,为了适应剧情,硬生生地在中间切了一段,听到时不由自主地感到极其不舒服。但为了适应剧情需要,此举也算可以理解。只是切得略显生硬,如果更巧妙些就好了。
总之,这两首有所相似的小作品都很合我的胃口,相比之下更加喜欢帕萨卡利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