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笛安、止庵、张悦然
一、主持人问答环节
Q1:分享一下最近在阅读的书籍?
张:力荐《儿童法案》,关于宗教、生命、亲情。不能输入他人血液的宗教教义与拯救生命的矛盾,由此引发了主人公的一系列思考。
(其他人的发言,没来记得记住。。)
Q2:阅读是否有“功利性”和“娱乐型”之分?
止:无。阅读只有“愉快型”和“不愉快型”之分。
“在世上只有一件事可以功利地去做,那便是阅读,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去读,而把不喜欢的弃之一旁”
笛:无。
相信每一个作家在创作之时,内心住着他的读者的样子——读者在阅读时会发出这样的感想:"这书就是为我写的!"
张:无。有“喜欢就读,不喜欢就弃”的阅读习惯。
自称“挥发性阅读”读者——读过一遍后内容剧情全然不记得,更别提金句
建议:重读!重读的目的是为了消解思维定式带来的误读。对于书的内容的理解会随着阅历的增加、思想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Q3:分享一次重读的体验。
止:《素昧平生的人》 以16封信串起来的小说
有心里压力时,会去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此类书籍,认为有人更加不济,才有了一丝慰藉。
张:(评止庵)他骨子里是消极的,总要看一眼悬崖尽头,才肯安心转身回头。(我也一样)
鲁迅、张爱玲便是那些指给他尽头看的人。(我的理解:是在说止庵的阅读偏好)
笛:“没有欲望往往更加自在”。 《百年孤独》是永远的乌托邦。
重读最多次的并不是该作家最棒的作品。比如她认为张爱玲写的最好的作品是《倾城之恋》,但她重读三十次以上的确是一本完全在写爱情的小说(我忘了。。题目很长)。
重读让她有新的认识——原来以为《倾城之恋》是在写爱情,而后来重读时却发现并不全是。
Q4:阅读方法、工具、载体?
止:不使用电子书。极其爱书,以至于在书中夹纸条做笔记。
(是否需要做完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
视目的而定。读全部作品是为了消除偏见。若是为了发声评价该作者,为了对该作者有话语权,则是需要的。
张:会使用阅读器。
笛:会记住书中的某些片段。小说的本质是虚构能力,她离不开。
Q5:整理书籍形成列表的习惯?
止(摩羯座):有,但不是“数据库”的概念,更像是“地图” (我不大懂。。)
读书是为了“不被骗” (我的理解:避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所有扭曲)
张:没有,但有类似于“人脸识别”的系统——相似书籍放在一起
笛:没有条理。
二、嘉宾交流环节
1.止庵请笛安谈三岛由纪夫(两人共同喜爱的作家)。
止:他 的虚构能力超群。
(谈小说本身)情节虽是虚构,但读者会在虚假故事中寻找真实。
(我的理解:是情感或者思想方面等等吧)
2.止庵请张悦然谈奥康纳(两人共同喜爱的作家)。
张:他的文字里充满了绝望与黑暗,但阅读过后,绝望之后带来的是希望。
三、观众提问环节
Q1:(问笛安)写作中,如何看待历史小说中还原的部分真实与真实历史间的关系?
笛:没有人可以还原历史。
不是要还原细节,而是对当时所处时代的大的原则、逻辑等的相对还原。(似懂非懂)
Q2:(问张悦然)是否需要一个人扮演不同角色,才会让整个家庭幸福?
张:幸福是客观的衡量标准,而快乐是主观的。 (没记全。。)
Q3:(问张悦然)如何看待“挥发性阅读”?
张:阅读定会留下痕迹。所谓“挥发”,只是先忘再回来的过程,“不是那么有序地被放置而已”,忘了更心安和自由。总有一天,电光火石间,“记忆被召唤”,那些忘却的会像“走失的鸽子一样再次不经意间停留在肩头”。
复盘:
活动预期:
会对碎片化阅读时代如何对读物进行筛选、进行阅读有一个新的认识,但遗憾的是此次活动涉及该方面的内容比价少,更多的是在谈嘉宾的阅历体验和经验。
一些欠缺:
很多笔记没有记下来,因为寄己水平不够,听不懂。
我的收获:
1.作家推荐的书籍和其他伟大作家:
《儿童法案》(想看)、《百年孤独》、《素昧平生的人》
三岛由纪夫、奥康纳
2.对阅读有了新的浅薄的认识,BTW原来作家的阅读也是“挥发性的”
我的打算:
1.了解张悦然。通过其作品。对她有些好奇
2.读《儿童法案》
BTW,摩羯座是分类狂魔?整理达人??
难道大家不是都会酱紫嘛??大概我的血统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