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是最好的引导
你好,我老公有个固定的模式:他没有价值感,所以总想寻找价值感证明自己。可是当他真的面对工作需要他或者别人需要他的时候,他又会觉得自己不行,压力很大,从而放弃。
他经常说:不能让任何人对他有期待,不然别人一定会失望。如果没有人对他有期待,他做一点点事别人也会开心。
对于别人的夸奖他也会很开心,同时他压力就很大。
我知道他其实心底里不自信,害怕失败,可是这样的行为模式我该怎么去引导呢?
胡蝶
胡蝶
你好,在心理咨询中,时常会听到妻子对丈夫及其他家庭成员的描述和评价。
我们在讲述身边的人遇到的问题时,总难免人会把自己对一个事情的观察和评价也融入进去,即所谓“带着有色眼镜看人”,成为“不忠实、客观的讲述者”。
我这么说,倒不是要否认你提供信息的准确性,而是想澄清两种成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即“实际上发生了什么”和“对于发生的事情,我有什么看法”。
只有带着觉察去审视这两种元素时,咨询师作为第三方,才有可能尽量靠近中立、客观。
自体调节和客体调节,都可以支撑一个人的自尊水平
首先,你提到的丈夫“没有价值感”,这个评价的起点,是你总结了一个他的行为模式:寻求他人的正向评价,如果压力太大会退缩等等。
这里涉及一个核心的自我功能——自尊管理,通常我们说的自信、自尊、自尊心、自我价值感等等,都与自我的自尊管理的功能有关。
自尊管理功能健全,表现为:
自尊建立在具体的能力和技巧上;
能够承受日常的受挫;
在遭受质疑时,还能保留足够的理性;
即使遭受较大的挫折,也能接受现实,而不至于退缩或逃避于幻想中的成就。
为了维持自尊水平,有两种不同策略,分别是:自体调节和客体调节。
这两种策略,都可以让我在自尊发展过程中起积极和支持的作用,但差别在于,
自体调节,依赖于自我的调节能力,使受挫后的焦虑、痛苦感,逐渐平复下来;
在遭遇误解与非议时,更有主动而积极的自我评价;
相对而言,不被周围的群体认可和接纳时,也依然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有意义的,更容易忠诚于“内心的声音”。
客体调节,是依靠于周围的重要客体,如家人、同学、朋友,尤其是权威、领导等阅历、知识更丰富的人,给自己肯定和积极的评价,才能间接地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在遭遇负面评价和误解时,要么讨好对方,缓解焦虑;要么承受巨大的委屈感,觉得郁郁不得志;
相对而言,如果他的能力和所处的群体及社会的需要相比配时,更容易混得顺风顺水,享受名誉和声望。可一旦得不到外部权威、群体的认可,会体验到强烈的被孤立、被排挤的羞耻感,仿佛被放逐到西伯利亚的犯人一般。
可以说,你老公保护自尊的方式,比较靠近客体调节,尤其是在他不得志的时候,更容易体验到被否认与贬低带来的痛苦和压力。
自尊的调节,本质是一个人如何安抚自我的情绪
自体调节和客体调节的差别,底层逻辑在于,一个人是用怎样的方式安抚自己的情绪体验。也就是一个人是否可以自我安抚?
客体调节的人,起源于客体安抚,尤其是一个人早年的成长中,自己做一些选择、尝试一些活动,会过度地依赖照顾者、老师、长辈等,也就是那个年龄段的权威。
如,小姑娘甲说:“我画的好不好?我不知道怎么跳绳,我不敢自己和其他人说话······”等等,即使与年龄段的孩子相比,总有些孩子相对需要更多的赞美、支持、肯定、鼓励。才能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放松下来。
而与之相应的,是相信自己只要多试一试、多练一练,别人能做好的事情,自己也可以做好;即使情绪一时受挫,也可以适度忍耐,而不至于马上放弃;大不了,痛哭一场,然后,再试一试。这是自体安抚的人。
如,小男孩乙说:“老子啥都学得会、做得好;老子就是美猴王再世;老子做啥子都是天下第一;即使这一次输了,下一次还是冠军······”
对于你的老公来说,虽然他已经是成人,但是在自尊调节上,依然需要逐渐去学习——从客体安抚朝向自我安抚。
这个过程,好比让一个人解决吃饭的问题。
对于2、3岁以内的小孩,他们认知和行动能力所限,他所有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只能是找身边的照顾者,以此来让他吃饱;
随着孩子越长越大,可以自己打开零食盖子、撕开面包吃饭;
再大一些能自己用热水泡燕麦片、芝麻糊喝;煮个方便面、用微波炉热套餐吃;
直到他可以自己学会做饭,可以自己买菜,然后给自己做饭吃。
在这一系列心智发展的过程中,这个人的理解自己的需要,基于环境做合理安排的能力会越来越高。并且,一种新品质也会逐渐发展起来:积极的自我预期——宁可相信自己,如果勤加练习、稍加等待,自己就会更靠近成功。
为了实现这一点,从日常积累“小成功”就非常重要了。在力所能力的范围,不断积累“自己可以有所作为”的体验,才能逐渐放下那种“我什么都不行、必须有人不停指导我、帮助我”的依赖感。
取而代之,是承受必要的焦虑和等待时间,基于环境,用自己的认知和操作能力,来完成任务。这种心态下的人,才能更认同自我的行动意义,以一次次务实、有效的行动,来打散诸如“苛求完美、我很差劲、糟糕至极”等噩梦。
避免让他人期待自己的表现,是卑微的自我保护
你还提到,老公“拒绝去承担别人给予的压力”。
他可能的心态是:“当我没有承担别人的期待的时候,对方更容易从欣赏的角度看待我;而我一旦对结果有所承诺,往往我就要承受别人的失望、抱怨给我的压力”。
这是一种负面的印象管理,他以有些扭曲的方式,告诉别人“其实我不行,别信赖我”, 以此拒绝别人的不合理期待。而不是更主动、明确地表达出来。
这显然是你老公的自我保护,也可以说,这也是他负面预期的表现。即,一个事情还没开始,就在头脑里预想了失败或遭受惩罚的戏码。也就完成了一次消极的“自我预言实现”。
结合之前提到的客体调节,和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再一次看到,你老公对于被评价、被“审判”的恐惧。
他不是害怕具体某个人,而是隐约地害怕所有可能走到“评价者位置”的所有人。他试图逃离被负面评价的体验,因为那意味着自尊遭受巨大的腐蚀、贬损。
接纳他当下的真实,就是对他最大的帮助
回到这封信的开头,以我的经验看,你是相当客观的“讲述者”,因为你陈述了他的具体行动和模式,而没有太多自己的主观评价。
这已经是很好的心态,夫妻之间能够带着善意和好奇,去了解对方,而不是排斥、指责,乃至羞辱的态度,这本身就有疗愈作用。
除了给你介绍不同的自尊管理的策略,我能提示的,最重要的就是学着和他站在一起,表达你对他现状的模式的接纳。
要极力避免以下的说话方式:
“你肯定是怎么样的”
“你看你,总是怎么怎么样”
“我早就知道,你搞不成什么什么”
越是用这种笃定的、坚定的语气表达你对他的理解,他体验到的,就越近似指责和攻击,又会激起他的愤怒和反感。进而你们关系受损,谁也帮不了谁了。
如果想表达你对他的关注,你可以学着仅仅描述你看到了什么。
如用尽可能中性的话,问问他:“你怎么想、怎么看”,“你觉得怎么做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且不管他的结论你是否认同,至少他的观点是值得被尊重的、可以被倾听的。
最后,作为伴侣,最重要的还是接纳。
尤其是他面对困难的当下,正在体验的焦虑、犹豫等等体验,你能带着好奇与关注,看到他的体验、接纳他当下的感受,远远比你直接协助他去改变现状重要。
而在这个过程中,越是你自身害怕他一而再,再而三的表达负面的念头,那么,要留意:
你害怕面对“他又处于不自信的状态”的这个体验,恰恰是你自身的焦虑。
这时候,也许你也需要去试着放松、调节自己的过高预期。避免两个人把负面情绪当成了烫手的山芋,来回投射。
作为一个陪伴者,最好的心态就是允许对方体验自己的情绪,接纳对方心智发展的节奏。愿意改变就改变,不愿意改变也可以维持现状,这其实是对于他的整个心理发展很重要的事情,也是对于你来说比较合适的一种角色,
归根到底,是你要尽量避免站在“评价者的角色”去和老公互动,那是他当前状态下,极力避免互动的方式。
祝秋安!
2021年9月27日星期一 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