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起跑线—— 一个老教师来谈谈私立和公立学校的本质区别在哪
公众号:一个马克杯的世界
01
标榜着“喜剧”标签的印度电影——起跑线,最后却让我哭着出了影院。荧屏上的一幕幕,一度把我拉回自己当时在尼泊尔支教的那些日子...
电影中公立学校最初的样子跟我在尼泊尔所支教的那所学校有太多的相似:教室里暗淡、粗糙的墙壁,室内没有安装任何电灯、一根根狭长的长桌长椅供4、5个孩子坐在一起共用,在窄窄的长桌上写字还需要把书本与长桌呈60度角来放置,还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设置简陋、臭气熏天的厕所等等.......
孩子们对我这个来自中国的老师特别的热情,非常兴奋地期待我到他们教室去上课。在课堂里他们非常自豪地向我展示他们的舞蹈和歌喉。有的男孩乐感很强,可以用手、口配合着打出完美的节拍,如同电影中那般!
学校共10个年级,个别班级的孩子年龄差距达到2-3岁!中、高年级有些孩子可以较流畅地用带口音的英语向我提出很多问题:我来自哪里,年龄多大,我在中国是做什么的,我是否信仰神明或者我为什么看起来肤色比他们白。对于我没有任何宗教信任的情况他们特别没有办法去理解。
虽然他们中午的午餐是自带的非常简单的食物,他们同样慷慨地希望我去尝试他们准备的当地食物,还关切地问我是否喜欢。
跟他们相处的短短一周,我喜欢他们纯真的笑脸,感到了他们的真诚和友善。见到我,总是特别有礼貌地跟我微笑行礼。
我也去听过当地一些老师上课。他们大都不会提前备课写教案,课堂上参考教师用书,不停地讲解。甚至都不会停下来让孩子思考就将习题答案公之于众。而布置的作业很多也是抄写、抄写、抄写。
我是一个二线省会城市的一所私立学校的小学英语老师。虽然每班学生数量40+,还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大班,但如今多媒体教学设备已普及每个教室。
如今很多著名高校研究生及海龟来我的学校来应聘英语教师。
老师之间拼的就是各自的教育理念,提供给学生平台并把孩子们各自的特点发挥到极致。
另外,课后,家长还会根据孩子特点安排各种兴趣培训班,英语更会选择外教一对一来辅导孩子;寒暑假期,家长会安排各种国内外家庭旅行以及鼓励孩子参加国外游学活动。
我在想,如果尼泊尔的孩子多去其他地方看看多多读一些书或者有了普及的电脑,可能他们的问题不仅仅只局限于为什么我的皮肤较他们白,以及会理解到——世界上人们不同的宗教信仰甚至无信仰者。
02
电影《起跑线》中,公立学校得到捐助后,改善了学校的硬件设施:重新维修,粉饰墙壁,修建厕所,教室内添加了桌椅和购买了书本。但是除了学校主要管理人,却不见任何老师!老师在哪里?
对于学校来说,硬件设施只是让学习环境更为舒适,但最重要的是学校理念和师资力量。
起跑线里爸爸妈妈去参观top5学校的时候,除了学校优美的建筑风格更打动人的便是它们呈现的教育理念:寓教于乐,学科整合啦;英语整体学习氛围啦;贵族礼仪教育,如马术;还有精英辈出的老校传统。
那么,私立贵族学校对于老师的要求不可能只是让他们“填鸭式”地把教科书内容灌输给学生,而是注重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培养:艺术审美、运动锻炼、思考事物的方式和待人接物的礼仪。
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私立学校教师绝不仅仅是懂得传授书本知识,并且还会结合自身经验和眼界、视野来影响孩子,引导他们如何去审美和思考并着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增强他们的求知欲。
因此,这些学校也才能被称作精英学校——人才辈出的地方。
当然,没有人愿意将孩子送到公立学校,除了那些被运气之神抛弃的贫困人家。
那么那些留在精英学校的那些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都怎么样了?
曾是女仆家出生的孩子、如今精英学校的校长,回忆说,她曾被孤立,受到羞辱。富家孩子不会邀请她去生日派对除非她能帮他们完成作业。
以至于现在的她默认贫困家的孩子应把名额让给富家孩子以赞助学校发展,而且穷孩子大多也会最终坚持不下去。
最后,她漏出得意的笑容并讥讽地暗示:如今她同学的孩子也在这所学校就读而不得不有求与她。
我记得自己在大学时候参加口语测试,被老师问到过,“你是愿意成为一个大池子里的小鱼还是小池子中的大鱼?”
后来,我不记得我自己当时是怎么回答的了。毕竟如今,我已经度过了人生中几个阶段:工作,结过婚,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如果现在仍然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想我的回答是:我至少要去大池子碰碰运气!
并不是我如今有多么强烈的野心和抱负。而是我如果受命运女神垂青去到大池子,为什么不去享受更多的优质资源,让自己的认知迭代更快,获取到自己的第一桶金呢?
是的,想在小地方有舒适的生活并没不值得任何人去评判,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是,如果长期置身于小池子,怎么也会有在小池子里琐碎的烦恼。
没有经历过在大池子苦苦挣扎着去拼搏,去挥汗、洒泪,又怎么能够了解到自己的极限和真正理解和享受小池子的轻松和惬意?
没有见过多样的人生,怎么知道自己过的是最好的和最适合自己的?就像井底的青蛙,以为天空就那么大,生活简单得单调,也通常感受不到通过自己努力拼搏得来的那种强烈的成就感!
电影里,女仆家的孩子至少因为优质教育当上了现在精英学校的校长,至少跳出了贫困的圈子还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
世上拼的过程都很苦,但是你仍然有鲤鱼跳龙门的机会,你要不要?
03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导,老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做笔记。这种姿态就显露着老师的权威和学生的顺从关系。大部分学生不会去反思和质疑老师讲的内容,失去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但是如今很多机械化的工作都可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甚至对于围棋复杂形势判断,阿尔法狗也可以打败柯洁。
而人就珍贵在自己的思考、情感和审美的能力。这也是在当下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去培养孩子们的地方。
如今的知识或许在10年20年之后就out了。那么,人们如何去思考和解决一个棘手问题的能力、对于这个世界永葆开放的心态和敢于一次次去克服困难的勇气,不断挑战自己的精神——才最值得人类代代传承下去。
在电影《起跑线》中,学校的面试不仅仅针对孩子,同时也针对家长。学校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
在中国,正如前段时间上海私立幼儿园来面试家长——看他们是否能控制自己的身材,以看他们能否管控自己的人生;还额外布置一些逻辑思考题让家长去完成。
北京2017高考状元熊轩昂,一个中产高知家庭的孩子,也提到越来越多的优秀孩子并不是什么平凡人家的孩子,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又好自己本身又特别优秀。
家庭环境为什么重要?
因为,它能够提供孩子更多的教育资源和积极正面的影响。家长往往能给予孩子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去学习,并且自身的优秀品质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他们的让孩子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拥有更高的目标去争取更优的资源。
04
电影中,两口子全副武装各种大牌来彰显自己的华贵身份,然后却得到顾问一句,有钱从来不炫富,Less is more!
Facebook(脸谱)创始人,世界顶级企业家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无论是发布会还是外出活动,或者是出席演讲,他始终穿得事牛仔裤和浅灰色T恤。他曾经曝光自己的衣柜,还幽默地问到:我该穿什么呢?
2015年,12月1日,马克·扎克伯格宣布了两件人生大事,一是女儿马克斯(Max)的出生,二是捐出自己目前价值约4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00亿元)的脸谱网99%的股份,用于慈善事业、发展人类潜能和促进平等。
“像所有为人父母者一样,我们希望你成长在更美好的世界。” 他在脸谱网上把这样一句话送给女儿。
因为一个内心丰盈的人,他并不在乎自己的物质世界有多么的丰富,他的人生格局更大,是创建一个基于全人类的更和平、美好的世界!
我认为,这才是电影中反复提到的:
Less is more.
Sharing is caring....
而电影中——
穷爸爸通过碰瓷,利用身体去挣得一笔财富,拿给富爸爸作为女儿的学费。
看到孩子会读英语歌谣,便想到买香蕉要立马去感谢捐助人。
在自己孩子没有进入到私立学校痛苦不堪后,还凑钱准备给富爸爸进入私立校的女儿举办一场party。
乍一看,他的这些举措确实感人,自己都那么贫穷了还能想到分享。但是细想来,不免又为他感到惋惜并有种怒其不争的强烈之感。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贫穷限制了他的想象力!
是,从他的事例中我们看到了在底层挣扎的小人物悲苦的生活——自己被资本家剥削,还不能保证自己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进入阶层上升渠道。
原因是他从心底就把自己看得很卑微,看不到自身的价值,并且以自己干苦力活而无比骄傲。他伸出一双脏脏的手,指甲还因为抬重物而全部破裂,给视察贫困的老师看。
就算你努力工作。大清早挤破头为了登上公交车,工作时上厕所还得有次数规定,做着反复机械的工作,你还自豪地“伸出援手”无私帮助他人,还是发现自己仍然深陷在贫穷和负债的循环圈中。
他已经被高强体力活和物质匮乏打败了自己的身体和意志。不敢去争取自己工作的正当权益,不会存下余下的钱去做小投资,也为自己所得的一点恩惠去无限感激你的“救世主”,但是你万万没想到正是他们剥夺了你的一切,优先抢战了一切优质资源。
电影最后,爸爸妈妈送孩子去了公立学校,学校负责人满怀感激地接纳了这个事实。注意,是满怀感激....
我不知道,一个富有的孩子在一堆贫困孩子中学习会是什么样的,在得到管理人“照顾”后,是否也会被其他贫穷孩子孤立?
我想起妈妈在体验贫苦生活时候为了争取打一桶水的权利开始情绪激动地满口脏话。在政府扶助官员前却因为争取权利而被其他人职责,穷人们暗示她这个时候应该认怂。
她以后要怎么跟其他家长沟通,在得知她真实身份后,彼此沟通确保不会变质?
然后,我们看到私立学校里,爸爸一通感人肺腑发言后,怎么也不能鼓起的掌声也暗示着,私立学校——仍然是所有富人的选择。
如果贫富差距始终存在,这种教育资源分化无论如何都还是会一直存在。
如果,制度不能被推翻、改变,作为父母的我们,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提升我们自己。
公众号:一个马克杯的世界
个人微信:youyou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