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读了50本书,输出15篇文章,参加了阅读训练营,关注很多个人IP,我越来越焦虑。我明显的感受到自己的焦虑感在一点一点的变重,就像是一只不停的被吹气的气球越来越大,濒临爆炸。
我为什么变得越来越焦虑?
25岁的我,想重新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想逛街时不用在意价格喜欢就买,想让别人认为我很厉害,想让父母过上不用考虑价格的生活,想让年迈的父母不用再为生活出去奔波,想在家人生病时选择最好的医院用最好的药而不是因为价格选择保守治疗。25岁的我,欲望无限,却一无所有。
2016年我看到好多同龄人甚至比我小的伙伴成功建立个人品牌靠写作实现第二身份、月入10万,看到好多创业成功成功融资,也看到好多自带斜杠光环、名利双收的高级IP。我很焦虑,为什么我不是这些人?为什么成绩不差的我毕业之后的境遇并不满意?为什么我那么努力就是不能达到我想要的成绩?
这种感觉就像是被困在一个黑暗的狭小空间里,什么都看不见,四面都是墙,我呼吸困难,急于寻求出路,却每每撞墙出不去。第一次有一种被禁锢住的感觉,拼命挣脱,却徒劳无功。
过完2016年,站在年关岁尾,回顾过去后,我懂了。
我到现在才认清,才可以坦荡的承认,自己是一个虚荣的人,是一个极度需要认同感的人。从小我都是大家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好、懂事、听话就是我的标签。在那个小小的村子里,几乎家喻户晓。在这种光环下长大的我,好强、虚荣。在象牙塔里,我可以很轻松的通过学习成绩、课余表现满足我的虚荣,也让自己符合了自己心中的人物设定。但是进入社会后,貌似只有金钱地位才是可以量化的评比标准,而我的能力并不能让我在短时间里满足在这种标准下的虚荣心,找不到被认同感,我开始偏离了我心中的人设,我开始焦虑。当同龄人在这种标准下把我拉的越来越远时,我开始怀疑自己。为什么别人可以我不可以?为什么别人能办到我不行?这种比较更让焦虑感成几何级增长。
为什么别人行我不行?
为什么别人可以有很高的收入我却不行呢?他们有人脉?他们有老师?还是他们聪明?一直搞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直到这件小事的发生触动了我。因为我写的代码有一个我认为暂时不能解决的小bug,而且不影响功能使用就不必那么认真的对待。但测试组组长就一直抓着不放,非得追根问底的不能解决的原因,很不耐烦的解释来解释去,被测试组组长一梳理发现是可以解决的。当时自己就突然跟自己说了一句“所以别人行你不行啊!”。
别人聚焦在一件事上的时候,我在看多件事。别人在深更一件事的时候,我觉得差不多就行了。借用学长说我的一句话:缺少一种把事情做到极致的理想主义。而且我貌似从来没有想过我自己立足的真正技能应该是什么,我到底喜欢什么?看做ppt好厉害,我就去学ppt。看手绘好像大神都在用,我就跑去学手绘。有些技能学的时候,我就不知道我的目的。有些技能是学着学着就忘了当初为什么要学。熊瞎子劈苞米,最后自己留下的只有焦虑。
是什么限制了我?
是什么限制了我?“贴标签”。我不只给人和事贴标签,还给自己贴标签。从小我接受的教育都是有标准答案的。这个事情是对的,这个事情是错的,他是坏人,那个是好人。我总是很明确的就把我们身边的人或事分门别类的印在我们的脑子里,但工作之后我越发的感受到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很多事情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也许一个人为了救自己危在旦夕的孩子而去抢银行,过程中误伤了路人甲,我们能说他就是坏人吗?我觉得他是一个很爱自己孩子的父亲,那我们能说他是个好人吗?不,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孩子去伤害别人,扰乱社会。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事,一旦被我们贴上了标签,我们就被限制住了,失去了更多的可能性。因为一旦我们给一个人贴了一个标签,那么日后这个人的所有行为都会被我们解读为这个标签,以证明我们对这个人的判断是对的。我们给一个人贴了一个自私自利的标签,那么这个人做的大多数事都会被我们解读为:诺,你看他这个人就是这么自私。给别人贴标签让我们失去了很多了解他人和与他人成为朋友的机会,更让自己成为一个片面看待事物的人,让我们的格局越来越小。比这更可怕的是给自己贴标签。比如我会给自己一个标签,“乖乖女”,所以我做很多事让自己去符合这个标签。我听父母的话,我好好学习成绩好才最重要,但是有时候父母并不一定是对的,学习好也并不是最重要的。我限制了自己很多的可能性。
还有一种可怕的是自己在追求的是标签带来的虚荣,而忽略了标签的价值。就好像去年特别流行的一个词“斜杠青年”,我第一次看见这个词觉得好酷啊,我也要成为一个斜杠,身带无数标签,光芒万丈。以至于好像我去学了两天瑜伽就可以叫自己瑜伽修行者,读了两本书就可以叫自己阅读达人,在这种标签光环下,本质的能力价值并没有在我身上留下痕迹。所以当这阵斜杠的风吹过之后,我的心态也摔的很惨,感觉自己这么努力怎么就不能变现呢?自我怀疑就这么出现了,可其实自己本身并没有付出什么,更没有学到什么。
2017我要怎么做?
1.记录。借用朗读者中许渊充老爷子的话:“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记录也能让我有创意的过好每一天。记录也能让自己多一分脚踏实地。我相信写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2.总结、反思。不断的总结,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不断地反思,把自己活成行走的教科书。(关于为什么要反思及如何反思推荐小伙伴们去读《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五星推荐。)
总想写一篇2016年的年度总结,自己一直在拖拖拖。不写完这篇总结就好像总也不能摆脱这种拖延的状态似的,所以今天也以这篇作为自己的总结吧。
我是高小六。
一个游走在IT界的瑜伽教练。
愿意用文字分享自己的所有~
如果文章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或触动,欢迎点击右下角的喜欢,您的一次点击,就是我继续分享的动力。
如果觉得小六还是个有趣的人,欢迎关注,期待与你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