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电影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和心理学相关的电影,可惜国产的这类电影很少。有人向我推荐了《催眠大师》。
看完之后我觉得很气愤,气愤的后面是失望和悲哀。 一个严肃的、对专业性相当高的心理咨询服务、催眠治疗,被拍成这样,在我看来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了娱乐大众的正面价值。我不知道这个电影将误导多少对心理咨询、催眠治疗有需要却又不太了解的人啊!难怪经常有对心理咨询不了解的朋友会担心地问我,你们会不会把人给催眠了呀?
在我看来,《催眠大师》 从头到尾缺乏对心理咨询技术和流程基本的了解和尊重。这里我就想讲二个我认为最远离真相、必须加以澄清的讯息:
1)首先,剧中的咨询师形象,有一个算一个,都有违真正的咨询师职业操守,无论他们的动机是多么的高尚,是在误导观众。
从方教授,到男主角瑞宁,剧中的整个咨询师团队是在合谋操控,而不是在做咨询治疗。方教授,在剧中看起来是道行最深的,其实是最大的幕后操控者。她在明知瑞宁心理创伤未疗愈的情况下,还签字让其执业;然后,在未与瑞宁达成明确督导关系(给咨询师做咨询指导称为督导,一般有更资深的咨询师做)的情况下,自编自导了治疗的进程。这就给观众造成一个非常可怕的印象:咨询的过程就是咨询师操控来访者的过程。
而真实的咨询不是这样的。一个人不能操控另一个人,咨询师更不能操控来访者。咨询师和来访者是要事先确立明确的咨询关系,然后才能开始一个治疗历程。在治疗过程中,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是清晰的、平等的、一起为来访者的主题而工作的人,咨询师只是一个协助者,来访者才是真正的对自己的问题负责任的人。
2)虽然我理解电影是艺术表现手法,会有很多虚拟和夸张的部分,但瑞宁的咨询师形象实在是太远离实际而且不专业的,根本不具有现实代表性。最大的败笔是在接待来访者之前,未做任何的准备,而在咨询过程中居然会离开来访者,去找资料,去电话求助。这也太像电视答题竞赛真人秀了吧?
合格的咨询师,包括我所学习到的萨提亚咨询师工作方式是:在开始一个个案之前,咨询师首先要准备好自己。这里面就包括调整自己的状态,准备好咨询环境,熟悉来访者的基本信息。在咨询过程中,如果需要了解更多信息,会通过直接询问来访者的方式了解,来访者为自己提供的信息真实性负责任,而咨询师则根据自己的评估、判断来决定如何使用这些信息,可能需要进一步询问、探索,可能需要换一个咨询方向、咨询技术,甚至包括终止咨询进程。整个过程是双方都保持着清醒的互动的。而剧中的瑞宁不像是咨询师,而更像是个受雇的私家侦探,努力为雇主解决所有问题。
总的来说,我看完《催眠大师》很失望和悲哀,但愿这个电影尽快消失,被人忘却(似乎是不可能的了)。要看心理学方面的电影,我记得我的空间里有推荐的,《肖申克的救赎》,《爱德华大夫》,《雨人》,《心灵捕手》,《钢琴教师》,还有好多。。。
心理咨询这个事真不能娱乐,这个题材的电影完全可以深入地拍摄一下啊!即使要娱乐,也稍微顺势传播些靠谱的东西,正向、可信地推广心理咨询,该多有功德啊!就像拍警察故事,你要么让观众看着像警察,要么你让观众很明白:哦,这是夸张的,虚构的。多好!
当然,更好的方法是,请大家亲身了解、体验心理咨询师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让人们变得更加健康、快乐、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