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儿子从小时候就知道,我回趟娘家就是过5.1节,劳动强度非常大。
妈妈是家里的老闺女,大舅的孩子都比她大。她成家后姥姥帮着将我们哥俩带大,一直到我们上小学她才去舅舅家养老。
妈妈都结婚生子了,姥姥依然拿她当孩子一样娇惯着。起初我想不明白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结。
姥姥无论是教育自己的孩子,还是教育我们哥俩,都相当理智,但是到妈妈这儿她就一反常态,丢失了所有的理性,全部用感性来宠溺着妈妈。
据爸爸说,我都一周多随时,姥姥早晨起来还会把早饭做好,然后去叫妈妈出来吃饭,要是爸爸上夜班不在家,姥姥还将做好的饭菜端到屋里的桌子上,让她吃完再去上班。
我们长大记事的时候,姥姥教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比其他老人有礼数有规矩,独对妈妈丧失了原则。
这就致使当姥姥走后,妈妈对家务手足无措,一片混乱。
也许是姥姥有先见之明教会了我和哥哥基本的家务;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哥俩在小学时点火、做饭、洗衣服基本都能搞定,妈妈是坚持上好自己的班就成。
直到现在,妈妈对料理家务这块,始终都是弱项。
2.
我成家之后,开始时几乎每星期回趟妈家,买很多菜,然后分门别类地放到冰箱里。随后,卧室、客厅、厨房、厕所通通收拾一遍。
老公负责做饭。我回妈家就像小时工上岗一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老妈的几间屋都收拾干净。
妈妈有老年人的通病,就是舍不得扔东西。即使坏了的衣服,她也不让扔,说缝补缝补还能穿。我问老妈啥时候缝,她老说等她有空喽就缝,实践证明她就没有“有空”的时候。
我总给老妈灌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类理念,她就是听不进去。后来我“转换了”一下思维模式,将所有坏或过时的衣服都塞到大包里,说我回家都修补后捐喽。
老妈听到旧东西也可以帮助人,她可高兴了,立马“高抬贵手”一路“放行”。如果要让她知道直接进垃圾箱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在老妈心里有孩子的一面,我记得妈妈42岁时,第一次将一件棉大衣拆了,洗了,然后缝制成功。她看着叠好的棉大衣,眼泪簌簌得掉下来,老爸问怎么啦?她说,如果我妈活着,会不会特别高兴?
听后我心里也酸酸的。
3.
当自己有了孩子后,才体会到了妈妈的不容易。想着姥姥之所以对妈妈那么疼爱,是因为妈妈在16岁就开始工作,为了减轻哥哥姐姐的负担,她挣钱养着姥姥和姥爷。
姥姥看着自己最小的孩子每日都在外边打拼,就用让她少做家务的方式来心疼自己的孩子。姥姥对于如何教育孩子的道理都懂,但每每看着下班回来疲倦的妈妈,姥姥真心不舍得再让她干这干那了。
所以对着妈妈凌乱的屋子,我不再有抱怨之词,每次去就是一边跟爸妈说笑,一边手脚不停得收拾、清理。
偶尔还会在老爸面前告上一状,你瞧你老婆,净累着你闺女,你也不管管。
老爸会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这种时刻,我确确实实找到了做子女尽孝的感觉。
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家庭内的角色有些颠倒,在相互照顾方面,我扮演着家长的角色,二老变成了孩子的角色。
想想做家务累到腰疼,当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自己家里,躺在床上休息时,心里很充实,还会伴随着一丝的幸福感!
也许这就是付出带来的温暖吧。